写作思维:开阔一些 再开阔一些(9)

——举例说明新闻报道的简洁经验(第二部分)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日】(接上文

四、专业作家制造悬念的经验

《讲故事》中说:读者产生好奇,不是因为你说了些什么,而是省略了什么,省略的元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动机、一个证明、一个例证。缺少的东西,需要读者到故事中去寻找。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省略“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原因、结果、人证、物证、凭证”等等来制造悬念。

家属发现大法弟子被黑窝迫害骨折,但之前被转移了几个黑窝,恶人之间互相推诿。家属探寻骨折的地点、迫害者、人证、物证、过程等等,象破解案件一样,一一分析得到的线索。

通俗点说,悬念其实并不存在,但只要你想设计,就会有很多:是不是实施酷刑了?如何实施的?为什么施行?上级为什么要下达命令?怎么下达?谁下达的?再高的上级如何下达的?江泽民为什么下达?

《情节!情节!》一书给出了的设置悬念的诸多观点,我们举例说明。

1、目标

有了人物追求的目标,就有了读者的心理预期,而预期就是悬念本身。例如,张正在洗脑班绝食要求无条件释放,他能不能闯出洗脑班黑窝?遭到非法审判,家属请律师辩护,要求无罪释放,能不能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要交代“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双方的实力、力量要有可比性,不能是老虎与绵羊的力量对比,那样就毫无悬念可言了。尤其是大陆人受到邪党党文化毒害,会认为反迫害不可能有一丝成功的机会。比如,预先交代某学员正念闯出的经历、xx市法官当庭无罪释放了大法弟子,人们就会看到希望从而生出正常观念,从内容上也会吸引读者。

2、 提高筹码

目标的重要意义越大,悬念会越大。三个人去应聘,三人都有“被录取”这个目标,但单单这样一个目标,悬念并不大,因为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这次不录取的话,还有下次机会。但如果招聘的年薪是一百万元,悬念就会增加。或者,应聘者之一表示:已经对家人夸下海口,这次不录取我,我就不见你们了。这样的筹码,故事的悬念就会大大增加。

3、危险

在“追求”目标的路途上面临危险、威胁,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家属请律师为大法弟子辩护,受到邪党威胁,还做不做?不做的话,大法弟子会被非法判刑,面临黑窝迫害的危险。做的话,自己受到了单位和邪党公安的威胁,面临失业甚至被抓。确定下来一定要做,但不知道如何做?这都将成为作品的悬念。

实施迫害的一方也存在这个问题,只是我们很少写这个方面的作品。比如,恶警想通过转化率来升官,但听说迫害信仰者会遭恶报,内心焦虑,考虑自己的得失,处于十字路口不知如何做。

4、目标有时间限制

就象解除定时炸弹一样,让观众听到滴答滴答的时间的声音,在最后一秒,炸弹解除或爆炸,观众的心却一直是悬着的。在反迫害的案例中,关乎时间的事情很多。例如,法院开庭却不告诉律师,律师知道的时候,只有一天半的时间,而路途却需要24小时。不服第一次非法审批,上诉期也有时间限制,邪党总是从中作梗,耽误时间。要在第一时间曝光邪恶,以免更多同修有损失,但重重阻力,时间却一分一秒溜走。

5、无能为力

危险一步步走近故事人物,而人物却无能为力。例如,一位感恩大法的常人看到恶警拿起酷刑工具,一步步走向大法弟子,自己却无能为力,他想引开恶警的注意力,但都没有成功。

6、未知的境遇

对于未知的环境,一般人都感觉缺乏安全感,人物来到这里的环境,悬念也就出现了。

大学教师的大法弟子刘正被非法关押到看守所,与抢劫犯、小偷关在一起。从刘正的视角来审视这里未知的一切,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来到这里。这里的人会对这个白面书生如何?他将如何面对?

有心理学家说,被打人时的恐惧感如果是10分,被打前那个恶人摔碎杯子、狞笑着威胁你,这个恐惧感会是20分,因为你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悬念是一种心理态势,就象作者所言:可怕的不是鬼屋里有什么,而是不知道有什么。

7、有变数的情感

在新闻报道中,通过大法弟子的情感故事来讲真相的不多,《七年等待 九年冤狱》,是不多的例子之一。但因为“情感线”没有变数,也就没有了故事的悬念,所以,文章的张力就稍差一些。当然,新闻报道不能凭空随便瞎编(虚构的小说当然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我说的是,心理上的矛盾(这么大压力和阻力,还是否维持这种“恋人关系”),内心的纠结本身就是故事的变数,经过内心矛盾冲突而确定下来这份情感,才更显的珍贵,没有任何心理的波澜,反而失去了故事性,也就不显非常之珍贵了。

8、人物不知道的危险(读者知道)

我们往往直接写某某大法弟子因为发真相资料遭到不明真相的人诬告,被绑架到黑窝。不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之中,为主人公担忧、为结果担忧,读者没有心理预期。

有一篇明慧网的深度新闻写的很好,我们借用并修改一下。

例1:2012年12月23日,几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开车来到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西部的鹿泉大车行村。他们沿着村巷,挨家挨户赠送包含真相资料的新年礼品,碰到主人在家,还会热情的送上一张精美的弘扬中华神传文化的神韵晚会光碟,以及广受村民们欢迎的真相挂历、台历等等。看着送上家门口的礼物,很多人喜不自胜,爱不释手。但也有人暗中把电话打给了公安局……

为了增加心理预期,可以调整一下位置,把“暗中人”放在前面,改为:

例2:2012年12月23日,几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开车来到鹿泉大车行村(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西部),他们给这里的人送来一份“精美的礼物”,然而在许多乡邻拿着“礼物”高兴的时候,一个人偷偷拨打了公安局的电话。

只见这几位年轻人沿着村巷,挨家挨户无偿赠送挂历、台历,并有一张海外文艺晚会的光碟,据当地一位上过学的中年人讲:我看了光碟,是赞美中国神传文化的文艺演出,很精彩。乡邻们看着送上家门口的礼物,笑的合不拢嘴,一位大妈说:这挂历做的真好,画也好看,法轮功的资料我都看。……

因为上段已经设置了“悬念”,读者心理期待已经形成,此处还可以继续描述,拖延悬念也是在加强悬念,此时,進一步展现真相资料的内容,自焚、四二五都可以在此处巧妙讲出来。读者想要知道结果如何,就会顺着真相故事看下去,不经意间明白了真相。作者的目地也达到了,因为读者群扩大了。

恶人要陷害大法弟子,但请他去做什么什么事情,好象还很“友善”,其实是要实施更加严重的迫害。大法弟子不知情,所以,读者会想:会不会被迫害?过程是什么样的?

《三国演义》、《西游记》、《侦破故事》基本都会采取这种悬念的方式。比如,周瑜假意请刘备商议军情,其实是要杀掉刘备。读者知道周瑜的动机,但刘备本人毫无知情,读者会为刘备捏一把汗。最后,诸葛亮再次渲染这种危险:主公如果没有云长跟随,就回不去了。

9、担忧未来

人们担心下周的事、明天的事,或担心那个周密计划能否一个一个的如期实现。举例说明:家属去洗脑班要人的路上,家属担心大法弟子会不会被迫害的如何如何?洗脑班会如何说?我怎么面对他们?我的计划能否实现?

上面的“发真相资料时候,有人偷偷打电话”的例子,也是让读者在下面的描述中“担忧未来”,因为读者提前知道他们会遇到危险。

一个法轮功学员(带有邪党文化),在四二五发生后,他说:党肯定会给法轮功解决问题的(预测了“未来”),法轮功学员做好事,对社会有好处,我们党那么伟大,一定会给法轮功正名!(现今的读者知道迫害已经开始了,所以产生了兴趣,想看看在未来的时间,邪党迫害法轮功后,这个学员将会如何认识?怎么面对?)

10、悬而未决

有许多作品的叙事主线,并不是一条,例如,大法学员孙正被迫害期间,在黑窝遭受了许多折磨,这是一条揭露迫害的线,而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线:家属在紧锣密鼓的营救。当作者按照第一条主线叙事的时候,读者已经习惯了这条线,你如果强硬的转向另外一条线的时候,就意味着又一个故事的开始,面临失去读者的危险。

所以,可以利用主线中“悬而未决”的关键情节时刻,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让第一主线暂停,“某个人物介入”导致進入第二条叙事线,给读者制造一种期待,等着重新回到主线。

例如,恶警周xx正在用老虎凳折磨大法弟子,恶警说:“再加高一块砖,你就到极限了,可能会骨折,你要想清楚放不放弃你的真善忍?”

而此时,恶警的电话响起,是他的家人打过来的,劝他别做恶,恶警不听,并表示还要继续做坏事。(在这里可以引入家属如何营救大法弟子的过程,海外的大法弟子给其家属讲真相、触动了恶警的家人,于是家人劝恶警停止做恶。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用各种人的对话来展现法轮功真相或法律条文等,让读者了解正面信息和理念。)

恶警是否会继续折磨大法弟子、大法弟子接下来会如何,这都成为悬念。让故事暂停这条线索的行進,形成暂时断点,这是所有名家的一个明显手法。

“暂时断点”在中国古代名著中运用的非常高超,清代毛宗岗赞扬《三国演义》处理“暂时断点”的手法,犹如国画中的“横云断岭”,山腰处云雾缭绕,雨雾断开了山岭,增加了整个画面的层次感、艺术性。

11、秘密

秘密,在侦探类型的小说甚至新闻故事中,是可以吊足读者胃口的“悬念”,有带起整篇文章的拉力。

我们的作品中,还很少以《密令》来作为报道题目和线索的,江泽民的密令:“打死算自杀,不查身源直接火化”、“肉体上消灭、名誉上搞臭、经济上截断”,确实需要专门揭露。设计此内容的悬念,会让读者印象更加深刻。(自焚伪案也是如此,许多常人听说过自焚是假的,但印象不深刻。如果把自焚伪案作为一个“秘密”悬念来制造叙事线索,对读者或观众的冲击力会更大、记忆也会深刻许多)

比如,大法弟子赵正遭受迫害,恶警把他游街示众,并活活打死,恶警却说是自杀。家属得到噩耗,查找杀人凶手的过程中,多个内部人员谈到确实存在密令(但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详细内容),再進一步调查知悉是高层的人,家属中许多亲友不相信会有这种事情,并说这肯定是栽赃江总书记、是反华势力的言论,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内部人为了减轻罪恶,也透露了这个命令“打死算自杀,不查身源直接火化”的真实存在。

另外,很多迫害案例,邪党为了避人耳目,经常说是国家机密。我们可以以类似《国家机密》、《国家秘密?掩人耳目?》的题目,揭示其中的罪恶。

秘密来自知道有秘密却不知道答案,如果你不能“让读者开始就知道有秘密”而是让读者最后知道,就无法吸引他。而且,秘密造成的伤害越大或影响越大、越重要,悬念的级数就越高。

如果是虚构的故事,可能情节的设计空间会更大,比如:夜晚,xx(邪党特务机构)办公室很暗的灯光下,一个“头子”正给几个“黑影人”安排任务:“派你们去澳大利亚,就是这三个任务,要绝对保密!听懂了吗?”几人回答:“是!”(几个人都是背影)

“你们有的已经潜伏很久了,但新参加这次任务的,要特别培训半年。你们从现在开始,一律不能喝酒、不能抽烟、不能骂人!绝对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你不是法轮功!到时,那里有人接应你们。”

接下来,讲述海外法轮功学员讲清真相的事情,让观众猜测这里面哪个是特务,哪个是法轮功学员?在猜测和排除中,通过许多事例,讲明了真相。(结局是:有的特务拿着钱跑了,不回去了,有的特务开始真心修炼,做着揭露邪党的事情,有的特务利欲熏心遭恶报)

12、人物

每个故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很可能构成悬念。比如,他非常爱打架,恰恰此时遇到了暴力威胁,他很可能会出手。在介绍了故事人物的这个特点后,总是出现打架的“机会”,读者会多次产生期待:他会出手打吗?在介绍浪子回头的真相故事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让他总是遇到“心性考验”,但他最后成功了,因为他记住了《转法轮》中的一句话“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待续)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