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开阔一些 再开阔一些(3)

——举例说明新闻报道的简洁经验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三日】(接前文

第三节 身临其境:通过描写,更好的讲清真相

在小学生写记叙文中,老师最强调的往往是描写。在新闻故事、小说中,也同样如此。

如果说情节是作品的骨架,那么,描写就是作品的血肉,是必不可少的。一位美国新闻学家说:“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而不是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

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是描写细节的目地。因为人们都想自己去体会一次你记叙事件的经历,而不是只接受你的“结论”,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但这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倾听、分析,从复杂的事实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善于捕捉情节和细节。

一、描写与叙述,效果不同

下面两个例子都是描写亲友迎接大法弟子走出黑窝(是同一篇文章举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叙述,一个是描写,效果不同。描写更接近读者的感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是描写需要我们观察,需要花心思斟酌用词,而叙述就比较简单、省事了。

先看叙述的例子:

例1:李珊珊的亲友和同修超过百人,一大早就伫立在河北省女子劳教所的门口,迎接饱受苦难的唐山女儿回家。四名唐山市过来的国保警察本想自己带走珊珊,面对纯善却不可动摇的修炼者却无可奈何,终于无所作为。劳教所则再度派人搬出录像器材企图恐吓,亲友和大法弟子们迎着上前,那一刻,没有退却,没有胆怯,天地间辉耀出法徒坚不可摧的正念和祥和。

珊珊迈出铁门前,仍有数名警察围着她企图拖延时刻,这时门外响彻了百余人的同声呼唤:“珊珊,出来!珊珊,出来!”邪恶瞬间瓦解。

描写的例子(很难得的好例子):

例2:一位支持法轮功学员的世人这样描述:

快到前进劳教所的路上,就看见好多的人三三俩俩的朝着劳教所走,我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把车停好,看见越来越多的法轮功学员都站在路边等候着秦月明的家人平安的回来。八点多的时候看见倩倩手里捧着两束鲜花走進劳教所的院里,这一鲜明的反差对比,让我觉得打心里多了一份敬佩,也多了一份担心和牵挂。

就在这时相继来了三辆车,一辆是派出所的警车,加上之前的一共是五辆车,看得出他们的目的也是想把秦月明的家人接走继续绑架。九点半的时候,秦月明的家人出现在大院的楼前,警察要强行将她们带走。这时一个法轮功学员手拿鲜花走进劳教所,大家也都跟着一起走进去了,大家把她们三个的胳膊挽住,一起走出劳教所的大门。等着大家出来的那一刻,全体都热烈鼓掌,还有给他们照相的,也该让历史为这一刻做一个见证。

这时有人点燃了一挂鞭炮,此时我被这一幕感动了,泪水不停地打转,是感动、是激动、此刻语言变得苍白。就在这时警车和其它的车辆也从大院里开出来了。我看到以后,直接开过去挡在警车前边,等秦月明的家人安全地离开后我才跟在后边。这时那辆警车一直跟在我的后边,我没有一点点的害怕和紧张,走出一段距离后警车也就不跟着了。

二、描写对像:场景、动作、人物

1.描写场景

(1)刻画细节

例:在又一轮警棍打击后几乎失去了清醒意识的情况下,这个58岁的老人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暴怒的地方官让陈女士赤脚在雪地里跑。据其他目击这一事件的监狱中的人说,两天的折磨使她的腿严重淤伤,她的短短的黑发上粘着脓和血。她在外面爬,呕吐并因虚脱而昏倒。她再也没有恢复知觉,并于2月21日去世。”

《讲故事》一书说:新闻故事要求记者要贴近地面的报道,不能高居山上,无法接触到戏剧冲突中的人物。这里的描写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对于全文都具有巨大的拉力作用。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描写,真实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场景,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效果。

(2)找到“动情点”

例1:有一次,刘成军把儿子默涵带到和其他同修们共用的住处,儿子当时只有五、六岁。晚上,成军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儿子依偎在父亲的怀里,安然入睡。这么小的孩子,在这场邪恶的迫害中,和大人一样承受着魔难和痛苦。刘成军眼里含着泪,充满着父亲的慈爱。

报道插播真相的刘成军,作者描写了刘成军这位硬汉的“柔情”的一面,用画面展示了大法弟子的慈爱、善,而且没有人为的渲染,非常自然、深挚。象一幅电视画面一样。爱因斯坦曾经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将感情引向思想。

下面报道的是被迫害成高位截瘫,以致失去宝贵生命的法轮功学员曲辉,作者描写了曲辉的妻子在曲辉去世后的一段描写:

例2:“在大连市中山区怡和街以西,山坡最高处的一栋楼,是怡和街四十一号,曲辉和妻子刘新颖自一九九七年结婚以来就住在这里。房间里一切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子,简简单单,地板已掉了漆。

“葬礼的第二天,刘新颖默默地坐在门边的沙发上,看着窗外。就是这张沙发,把靠背放平,就是简易的一张床。自从二零零一年曲辉被大连教养院警察酷刑致残后,他在上面整整躺了十三年。新颖躺下来,体会曲辉躺在那里的感觉。这十三年,曲辉能够看到的就是这间十三平米的小屋和床头斜上方窗外的一片天空。”

先说明了人物的居所,让读者确认人物的真实性存在,又描写了房间的样子,把读者带入到房间,又带入到曲辉妻子的思绪上,然后用一句纪实而又抒情意味的话:“这十三年,曲辉能够看到的就是这间十三平米的小屋和床头斜上方窗外的一片天空。”让情感得以升华。仿佛让读者一起顺着屋子上方的窗口去眺望窗外的世界。读者此时能感受到人物在这漫漫十三年的苦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小事”或一句话

例1:孙长军,当年插播时二十六岁,大专毕业后考取了公务员,分到汪清县罗子沟镇政府做镇长助理。这位从长白山林区走出来的年轻人,善良、淳朴、孝顺,在家时常给他老母亲修脚。老母亲是裹的小脚,脚趾头都是折的。母亲不让他修,说你都在政府上班了,让人看到多不好。长军说:您是我妈,侍候您是天经地义的事,谁能笑话?

这个事虽小,大法弟子的善良、孝,却很一下子展示出来了,引起读者很深切的共鸣。而且,这个小故事还有一个小波澜,“母亲不让他修,说你都在政府上班了,让人看到多不好。”母亲的“不让修”和长军的“您是我妈,侍候您是天经地义”,更反衬了大法弟子的淳朴。两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人物的善良更加可信。正如一位同修所说“要去挖掘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后面的符合真、善、忍的东西,把他们的正念抓住,放大。”

例2:二零零三年年底,历经无数酷刑残害,刘成军已经被迫害得奄奄一息,家人在吉林市中心医院见到他时,已是全身到处伤痕,整个人骨瘦如柴,眼窝深陷,心、肾都重度衰竭,说话很吃力,几乎发不出声音。家里人见到他,他指指那个看护他的犯人,说:“他,端屎、端尿,我走了,你们要善待他,救度他。”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感动了,泪水夺眶而出,那个护犯眼里也噙满了泪水,说:“没什么,我应该的。”

(4)恶警的“典型”情节

例:曲辉又回忆当时教养院医生参与迫害时说:“一次醒来后,教养院一名叫韩琼的医生检查后说:‘没有事,还可以打’。我记忆最深的是一名叫乔威的恶警,极其狠毒,他一边打我,一边狞笑着对旁边的人说:‘多少年没这么过瘾了’。”曲辉说:“只有地狱的魔鬼才会把折磨人当成乐趣。”

从医生的说话、恶警的表情,构成了一个典型场景、情节,表现邪恶。

(5)所处的环境

例1:(居住的地方)她住在徐家村,一个坐落在中国山东省东部有130万人口的潍坊市近郊的工业区。这个小村是个由白杨树划线的土路构成的迷宫,还有许多被褐色碎砖砌的墙包围的小平房--一个典型的正在被其邻近的城市淹没的小村庄。

例2:(关押的地方)曾被监禁在那所谓的学习班的人都形容那是行刑室。据四位被关押过的学员各自描述,街道委员会的这幢建筑物是两层楼、中间有一个院子,在院子拐角有两间平房,这就是拷打折磨人的地方。

场景描写,能让读者感到真实的同时,也把读者带到了现场。而我们目前揭露黑窝或报道大法弟子被迫害,很少去描写环境,需要大家重视。

(6)描写要具体,读者可感知

我们借用一个美术艺术的故事,看看如何构思你需要的画面:

齐白石的一位弟子曾经画了一幅提名《枫落吴江冷》的国画,表现深秋的萧瑟,画中有大江、悬崖和崖上的枫枝倒垂,枫叶随秋风点点飘落。作者满意之余送给老师点评。齐白石观后说:枫叶随风而动倒有点韵致,但这个“冷”意却未有显现。老人指点:在悬崖下添一叶扁舟,舟上坐一披风戴帽之人,双手插袖,缩至脸前,捂住鼻子,两眼又似瞄着从悬崖飘下来的枫叶,“冷”意岂不跃然纸上?

“说话声音很小、很弱”,用“很小、很弱”形容词表达,就不如“他的声音细弱,凑到跟前才能听到他大概在说什么”。

“全身伤痕累累”,就不如“全身是深紫色的伤痕,稍微一碰就会全身抽搐,喉咙里发出痛苦的呻吟”(从视觉、触觉、听觉上描写)。

“心脏重度衰竭”,就不如“检测仪显示心脏已经重度衰竭”。

“路边有许多树”,就不如“路边每走几步就是一棵柳树”。

“他很消瘦”,就不如“他一米八二的身材,体重竟只有八十斤”。

“他很胖”,就不如“他很胖,高大的身子压的春秋椅吱吱作响”。

“他很生气”,就不如“他憋得满脸通红,一拳头打在厚厚的窗户玻璃上”。

(7)对话

考虑节奏、强弱和韵味

可用一段常人的对话体会一下:

——“你为什么选择用枪?”
——“枪更直接。”
——“你的枪法很准吗?”
——“值得骄傲。”

(这里额外的说一句描写之外的话题,叙述或评论的语句,也是要考虑声音的节奏,比如,题目“结尾:要留下深刻印象”,就不如“有力的结尾,深刻的印象”听着更有艺术美观。而且,许多网文流传很广,我发现善用排比句是成功的原因之一,排比句很有气势)

不要机械的一对一答

美国作家的《写好前五页》一书说:人物说话的时候,不要机械的“你说什么什么、我说什么什么、他说什么什么”,要同时做着什么或有什么变化表情的去说话,赋予一定情节,说话就不会苍白。

例1:李正说:“……”
恶警说:“……”
李正说:“……”
恶警说:“……” 这样写就比较苍白,完全成了流水账。如果有了动作和表情、反应,就相对好些:

例2:李正看看恶警,微笑着说:“……”,恶警站起身,威胁道:“……”
“我就是……”李正依然静静地坐在那里,就像……

2.描写动作

尽量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因为动词是动作,是客观性的,而形容词是你的评价。我们不能代替读者,如果我们非要代替读者,读者就走了,那么我们的什么“词”他都听不到了。

举例来说,你说“老人非常气愤”,就不如说“老人被气的满脸通红、双手颤抖,指着洗脑班张x说不出话。”;你说他“非常高兴”,就不如说他“他唱起了他最爱唱的歌,双手打着节拍”。

也就是说,你要把“情感感受”的东西变成眼睛能够看到的、耳朵能够听到的。你说“他想获得自由”,就不如说“他就象被关在房子里的蝴蝶,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人打开窗子,飞到大自然中去。”

例1:隆冬时节,几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开车来到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的一个小村。他们沿着村巷,挨家挨户赠送包含真相资料的新年礼品,碰到主人在家,还会热情的送上一张精美的弘扬中华神传文化的神韵晚会光碟,以及广受村民们欢迎的真相挂历、台历等等。看着送上家门口的礼物,很多人喜不自胜,爱不释手。但也有人暗中把电话打给了公安局……

“喜不自胜”、“爱不释手”,这些形容词比较抽象,如果写成动词,可能效果就会好些,比如:一位年轻女子轻轻抚摸着色彩鲜艳的台历,把台历和光碟放進了自己的小挎包里、拉上拉锁,说:“这小台历真好看,我可不给别人,人家法轮功画的多漂亮!”

可以多用肢体语言,“客观”表现人物对真相资料的喜爱。

例2:有人着急的喊:“给我签上!”那个也喊:“替我签上!”呈现出民众对法轮功的支持和同情。有的说共产党太恶了,我害怕不敢签,但是我支持你们。还有的说:我家就有修炼法轮功的,被迫害得很惨,我坚决支持停止迫害。 还有的说我朋友是炼法轮功的也被迫害得家破人亡,我支持你们,我愿意签这个字。还有的说:我替我的家人也签上,签字停止迫害他们也有份。

在目前邪恶迫害的情况下,能记录下在场人物的对话,已经不简单了,但成为比较能感动人的作品的话,确实有些欠缺。如果再描写一点人物的肢体语言、性格、表情、身份、穿着举止、方言等,情景就更加真实、生动了。

比如:一位身材高大的小伙子听了法轮功学员的介绍,撸起胳膊,高声说:“给我签上!”旁边的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先生对小伙子说:“替我也签上!”围观的数十位群众后来都一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加入动作和身材、外貌的描写,人物就比较可感了,而且,故事的情节是动态的,显的自然,不是人为的“渲染”和作者主观的罗列。(如果罗列一些事实,没有情节变化,你就不是写故事,而是堆积静止的材料,看着就没有可读性了)

这里的“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说:共产党太恶了,我害怕不敢签,但是我支持你们。另一位还有的说:我家就有修炼法轮功的,被迫害得很惨,我坚决支持停止迫害。”我觉的处理的比较好,让目前大陆的读者很容易接受,而且,更能显示出敢于签字的民众的了不起。

例3:镇政法委书记徐世前一手抓着冯其花的头发,另一只手狠命地扇打她的脸。最后,徐世前累的喘着粗气,想要休息一会儿,另一个警察出手了。他逼冯其花脱掉袜子,然而用力把冯其花的脚按進冰冷的水中。刺骨的冰凉,让冯其花本能的把脚抽了出来。徐某一个大跨步再次跳到冯其花眼前,用穿着皮鞋的脚死死地踩着冯其花的脚不动……后来,他们逼冯其花的丈夫交了七千元钱方才放人。

这段描写中,动词比较多,“抓”“扇打”“按”“抽”“跳”“踩”,用词具体、准确,所以对比形容词“残酷”“令人发指”“没有人性”,就显的生动的多。而且,“连续性”的动作,构成一个动态的画面,容易把读者的注意力带入现场。

在新闻界,使用形容词或副词过多或不恰当的稿件,往往不会被发表。

3、描写人物

在中小学生如何写记叙文的描写部份,会告诉学生要写人物的三个方面:语言、内心、动作。我们要发现人物个性化的标志特点,寻找人物独特的东西,包括一个生活习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神情、一种美德表现等。放大人物的标志性细节,让读者听到、看到、触摸到。

在5800多字的故事里,描写“陈女士是什么样子的人”,所使用的文字只有200多字(不包括被迫害的身体状况),虽然文字不多,但因为这些动作和语言、内心独白,明显不同于普通人,所以,人物在读者的印象里还是比较深的。表面的普通(退休的老年妇女)反而更衬托出“性格”的坚强(其实是对大法的坚定)。

大家可以参考:

(1)语言

“我们是好人”
“为什么我们不能炼我们的?”
其中一位室友记得她呻吟着:“妈妈,妈妈”。

(2)动作

这个58岁的老人还是坚定的摇了摇头。
在后来的2年里,陈女士变成了一个热心的参与者,早上4点30分起床,在一小块土地上与其他几个炼功人炼上90分钟。在给孩子看一天孙子后,陈女士在晚间阅读……

她诚实的做了回答,然后就被逮捕了。

(3)内心

“是她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她的女儿张女士说。“她不能接受他们批判《转法轮》还称其为邪教。”

尽管在日夜的观察之下,她仍旧精神百倍,张女士说:“她知道自己是正确的。她想要的只是政府不要给她定罪,因为她知道自己不是罪犯。”

通过这三个方面,把陈女士的形象,“画”到故事中。

关于内心的描写,我们以往的真相作品很少去写,很难得,找到了一个不错的例子:

文婷在日记中写道:“高窗下,一束明亮的阳光打在我面对的墙壁前,我细数自己走过来的日子,早已像蜕去几层人皮的感受……想到第一个难眠的夜晚,泪水流湿了衣襟,在这之前,我还每天躺在一个温暖的被窝里拥有令人艳羡的一切——幸福的家庭,轻松的工作,似锦的前程,我会拿着画笔去展现心中的美好……这一切,一夜之间就变了,我开始静思自己,关于信仰,关于生命,关于此世今生……”

“我问自己,后悔吗?不悔!信仰‘真、善、忍’是我永生的荣耀!……在这场邪恶的迫害中,我问自己,怕吗?即使身体在控制不住的颤抖,但那颗渴望归真的心是如此明确! ”

“在这里,我绝食,被迫野蛮灌食,手铐、脚镣、五花大绑、固定在冰冷的床上。胃在不断痉挛,伴随呕吐和本能流下的眼泪……阳光又一次洒進来……这一刻,我好想把它画下来,我亲身经历的一切,我看仔细了胃管的样子,手铐的样子,铁窗的样子,那些制服上的标志!我看清楚了,自己手上的淤青,嘴唇上的血痂,赤脚和头发上的秽物。写到这里,泪水又不争气地淌下来……”

我觉的我们有一个党文化的表现,就是觉的必须把大法弟子描写成英雄或者完人。不是,我们只是揭露邪恶,在揭露邪恶中表现大法弟子的正和被迫害。魔难中没有达到完全反迫害的行为,也可以揭露邪恶,比如下面两例:

“张女士犹豫了,接着她母亲接了电话请求她把钱带来,她母亲的声音由平时的坚强自信变成低软而痛苦。打电话的人又接了电话,她说拿钱来。”其中一位室友记得她呻吟着:“妈妈,妈妈”。这也许是修炼中的缺憾,但说明了迫害的残酷性。揭露迫害,这是最终目地。

(4)人物要有“个人特点”,让读者过目不忘

对于具体某个人的描写,如果你的形容可以应用到许多人身上去,基本就是失败的。所以说,要有这个人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而我们描写大法弟子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与常人不一样的,所以,行为、语言、思想都是人所容易记住的。不仅如此,描写中还可以破解人的观念。

例1:对陈女士的折磨在那天晚上开始了。在这间平房的隔壁房间的一位法轮功学员写道:“我们听到她的惨叫。我们的心在煎熬着,我们的精神几乎崩溃。”据目击者说城关街委会的官员们用塑胶棍棒打她的腿、脚、后背下方,并用赶牛用的刺棒打她的头和颈部。和她同一狱室的人说,那些人不停地吼叫着要她放弃法轮功并咒骂李先生,每一次,陈女士都拒绝了。

描写了见证者的心情,等于多了一个层面,也就多了一种证实。“打她的腿、脚、后背下方,并用赶牛用的刺棒打她的头和颈部。”描述的非常详细,而且,“每一次”“都拒绝了”,简洁利落的描写出陈女士坚定的意志(人说的性格),拖泥带水的形容一大片,反而效果不佳。

例2:政府宣布禁止法轮功的那一天“是她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她的女儿张女士说。“她不能接受他们批判《转法轮》还称其为邪教。”描写出受害者的内心世界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让读者能够体会她之所以会上访的原因。

例3:1月3日,陈女士庆祝了她58岁的生日。尽管在日夜的观察之下,她仍旧精神百倍,张女士说:“她知道自己是正确的。她想要的只是政府不要给她定罪,因为她知道自己不是罪犯。”

“她知道自己是正确的”“因为她知道自己不是罪犯”,描写的是人物的状态和所思所想,却道出了“(法轮功信仰)是正确的”这样一个理念。

(5)专业作家描写人物的经验

美国作家《情节!情节!》一书中的经验是:表现一个人物,需要描写多项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摘录下来给大家参考:

外在的东西:外表、房间、健康状况、背景、孩子、雇主、教育、工作经历、经济状况、情感经历、居住地、宠物。

内在的东西:天赋、宗教、什么触动了他去信仰他的宗教、身份、道德、情感问题、渴望、梦想、什么阻碍了他的梦想、他的朋友是什么样的、谈话的焦点、兴趣点、人物认识自己的缺点吗?知道别人怎样看待自己吗?价值观、他怎样生活、他在文化方面有何特点、他自己的榜样是谁、为了追随榜样做了什么?政治和意识形态、与权威的关系、恶行、习惯、喜欢回忆吗?喜欢展望吗?喜欢规划吗?如何对待食物、爱好、慈善。我们举例说明:

例1:张正从小体弱多病,8岁染上了甲肝,治愈后,落下了懒惰的毛病。1998年,他喜获大法,从此无病一身轻,道德升华。

例2:张正从小体弱多病,家里人发愁:“这孩子真不好养活啊!”8岁那年,本地流行肝病,他又染上了甲肝,治愈后,落下了懒惰的毛病,动不动就累的满头大汗。32岁才谈上对像、结婚,但因为一干活就累,所以家里的事情都是妻子一个人担着,他自己也很惭愧。所以,他平时最愿意与朋友谈的话题就是“如何健康”,他的书柜了曾经有上百本的健康保健的书。幸好,1998年有朋友告诉他:“你炼佛家上乘功夫——法轮功吧,人家教授、科学家都在学。”于是,在那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朋友和他一起找到河边的炼功点。

这两个表达方式给读者的感觉是不同的,例2提供张正的几个外在和内在的特点,让人物更丰满。

(待续)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