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人“仇恨外国”心结的一些基本事实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二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各国景点同修,普遍容易碰到的一个心结就是中国人“仇恨外国”。为此我们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渊源等话题做了一些总结,供同修讲真相时参考。

首先,建议各国的同修对所在国的情况、中国与所在国的关系,有一个基本了解。由于中共的刻意煽动,有些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常人)对中日、中美等历史渊源问题和矛盾很在意。如果我们自己不够了解,可能难以应对他们的心结。

其次,现在有机会移居海外的,或是出去旅行的人,财富和文化程度可能相对较高。我们在讲真相过程中,建议以谦逊、平等的方式去交流。避免以一种掌握真理,高高在上的口吻去讲真相,以免触动对方的负面情绪。

第三,不建议回避所在国与中国之间的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否则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我们心虚。例如日本、韩国、美国,与中国的矛盾,建议同修们了解其中的历史渊源及原因,便于与众生交流探讨。

一、关于仇恨欧美国家

欧洲国家和美国,在二战后都是与中国人民友好的。他们不与中国人民为敌。连美国议员都说:“必须把中共和中国人民分开,我们跟中国人民没有任何争执,中国人民是中共剥削镇压的主要受害者。”

中国(共)官方新闻中,常常会出现的欧洲议会所谓“反华”,这主要涉及中国人权问题,但这个人权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人权,比如劳工福利,非法雇用童工,女性保护,五天工作制,新闻自由(有利于反对腐败和社会不公)。因为欧美希望中国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人人平等,开放参与,这对他们和中国人民都好。

中共之所以反感欧美,本质上是因为这妨碍了他们在国内的特权。

二、关于仇恨日本的心结

中日关系是非常敏感的,涉及的议题很多。

(1) 关于日军侵华问题

建议让对方感受到,我们也同样谴责日本侵略,并对人民当年遭受的杀戮表达同情。

(2)战后的日本已走上和平主义道路

可以告诉对方,战后的日本,走的是和平主义道路,这与战争中的日本不一样。日本今天所有的繁荣奉行的基点是二战后的和平主义路线:战后日本是民主国家,人民拥有自由人权,不是军队领导的军国主义国家;战争中的日本是军人统治的军国主义国家,人民没有自由。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参战也并非他们自愿的选择。

在战争中,日本天皇是神,但是战后,日本天皇已经是虚位元首,而且战后的日本天皇,一直是和平主义捍卫者,一直反省战争,拒绝参拜靖国神社。

(3)关于中国人误以为“日本侵华后从不认错”的问题。

●中国国内媒体宣扬“日本教科书不承认侵略”。日本是言论出版自由的国家,不同的声音都可以出版发行。但这种极右翼编纂的教科书,采用率非常低。日本整体采用的都是承认侵略责任的教科书。

●战后的日本,向中国道歉过很多次。当初中国放弃了日本的战争赔偿,日本过意不去,就向中国提供了ODA(即政府开发援助),对华实行长期无息贷款,帮助中国建设了很多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比如北京的首都机场,广州的白云机场,南昆铁路。还有各个城市地方建立的防疫站,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都是日本协助建设的。

●改革开放后,日本企业是最早的一批响应政府号召,来到中国投资、建厂、办企业,诞生了很多中日合资品牌,极大程度的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很多就业,推动了中国市场的现代化。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据网络资料,靖国神社(Yasukuni Shrine)最初建立于1869年,旨在纪念在明治维新以来的多次战争中为国家献身的军人及军属。该神社供奉著约246万名战死者的灵魂,其中包括在日俄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本军官。

靖国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5月)前一直由日本军方专门管理。1945年二战结束,盟军要求日本遵循日本战后宪法中政教分离的原则,将神道教去政治化并列为一般宗教,遂将靖国神社改组为民营宗教法人。

该神社是在1978年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4名日本甲级战犯灵位纳入神社之后,才引起较大争议,间接导致此后的天皇未再参拜此神社。据维基百科,在日本国内,对于是否可以公职参拜,也有很多不同思考和不同声音,而美国的态度则是不鼓励此类行为。

以前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中共并没有抗议,是近年为了挑起国内的仇恨情绪,转移焦点,才开始宣传这件事。

此外,祭拜逝者是日本文化传统,可以举以下日本人在台湾和南韩的两个例子:

(1)安倍2013年在台湾台北,参拜供奉40余万供奉国军抗日烈士的忠烈祠。
(2)岸田文雄担任首相时,访问南韩,参拜安葬韩国独立运动烈士的国立显忠院。

●关于日本强制征用中国劳工,与强迫女性成为慰安妇的问题,我们也同样谴责,并对受害者表达同情。可以举韩国例子,日韩就慰安妇达成了协议,接受日本的道歉和830万美元的赔偿,这笔钱会用来成立基金,协助在世的受害者。但中国没有与日本达成协议,原因是中共没有真心想为受害者争取公道和赔偿,只想利用这个议题煽动仇恨。

●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并没有否认。只是和国内观点的差异在于,目前对死亡30万人的数字准确性有争议。

(4)众生:日本社会保守化和右倾化,是否是军国主义复辟?

可以明确告诉对方:不可能。

●战后日本的和平主义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在动漫《多啦A梦》中,日本战败是被大雄欢呼的。这个例子中国很多年轻人知道。

●右倾和保守,不代表军国主义,而是更注重传统和自由市场。

●日本部分极端右翼否认侵略战争的言行,并不是社会主流。而且中国人的仇日意识越少,这种言论的土壤也就越少。

中共总是用战争去煽动仇恨,转移民愤,导致国内的反日情绪越来越高,是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只会导致中日关系的恶化。一般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政府处理这类问题时会以民众利益为先,民选政府会知道维持与日本的互惠、维持好日企在中国的经营环境,对于稳定中国的经济和就业,是非常重要的。

韩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社会对韩国的接受度相对较高。即便韩国和日本也有领土纠纷,韩国人也有很强的民族情绪,但因为韩国是民主国家,韩国历任总统当选后都很重视稳定日韩关系。中共的政策只是维系中共特权阶层的利益,而一个民选政府会对选民负责。

●今天的中国和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国主义很象:民粹主义盛行,官场上政治的腐败,财阀对人民资源的掠夺和垄断,军人势力扩大,影响国家政治。

三、关于对韩国的偏见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曾两次占领首尔(后来首尔被美国抢回)。很多中国人因此对韩国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

●韩国是建立在韩美同盟基础上的国家。中国人仇美的情绪也可能转嫁到韩国身上。而且,朝鲜战争在今天中国官方的宣传中,变成了反美、反西方的符号,变成可以击败美国人的自豪感的来源。

(1)如果对方提到朝鲜战争(即抗美援朝)话题:

●当年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民族英雄,不建议直接否定他们的情感。而可以首先对朝鲜战争中那么多志愿军军人伤亡表达哀悼和惋惜。然后可以把话题转到,很多志愿军也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军队,抗日的主力实际上是国民党。

●讲到朝鲜战争,不建议和受众去争论这场战争到底对不对,而是告诉人们,战争的结果,是打出了一个世袭三代的金家流氓政权,让朝鲜人过的非常贫困。几十年过去了,38线南北人民的生活状况已经说明了一切。就算是今天的中国人,喜欢的也是韩国流行文化。

●许多参战的老兵,被中共官方称颂为“最可爱的人”,但退伍后却因为政府拒绝给他们应有的生活保障,被迫上访维权,成为各地政府“维稳”的打击对象。

●如果要具体讲述抗美援朝的史实,可参考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的视频和研究,他指出:
朝鲜战争爆发,是苏联的斯大林和朝鲜的金日成背着中国合谋的一场侵略行动,中国被动拖入战争;而且朝鲜的金日成一点也不喜欢中共,战争结束后,清洗了党内的延安派。

●在斯大林和金日成发动的这场战争中,中国的牺牲非常大,至少100万中国军人伤亡。

(2)韩国为什么会建立韩美同盟?

韩国被日本殖民了35年,经历了彻底的亡国。在抗战后复国,但紧接着就是南北分裂。这导致韩国的生存焦虑比较严重,民族自尊心很强。韩国之所以要有韩美同盟,是因为韩国人在朝鲜战争后一直在朝鲜的军事威胁下,被朝鲜用导弹和大炮威胁,加上被亡国殖民的历史,所以要寻求美国的保护。

(3)韩国的反华情绪来自哪里?

韩国人反华,本质上是因为中共支持朝鲜这个流氓暴政——这个政权让人民挨饿,而统治者骄奢淫逸。中共却用中国人民的钱对朝鲜大撒币,养了金家政权60年。

中国参加过朝鲜战争,因此韩国民众对中国很警觉,这导致中韩的民间情感关系比较差。是共产主义制造了韩半岛的分裂,制造了朝鲜人民的饥荒,制造了无数家庭的分离。

(4)所谓“韩国抢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孔子是韩国人等话题,很多都是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为了吸引眼球的假新闻。

其次,国内宣传的“韩国人说端午节是他们的”,实际上韩国江陵端午祭,和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虽然有渊源,但已经不是一回事,而是韩国自己本土形成的文化。

这就好比,基督教发展了2000年,于公元4世纪在法国形成了天主教,教堂是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俄国的东正教也是这个过程中最早产生于希腊的基督教分支,教堂建筑却以洋葱头圆顶为特征,并且俄罗斯成为世界上至今最大的东正教国家。

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会发展出不同的样貌,起源于中国不代表就是中国。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