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去妒嫉心的经历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修炼二十年来去妒嫉心的经历。

孩童时期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知道自己有妒嫉心和色心。记得小时候,我和堂妹经常到一起玩,她比我小两个月,她的家庭比我富裕,学习比我好,长得比我好看,周围亲戚好象对她还更热情。我心里羡慕她,时隐时现的妒嫉。

记得有一回过节,一大家子都到爷爷奶奶家聚会。孩子们在院子里玩,弟弟拿着一个小铲子往远处一扔,没想到一下子刮到了堂妹的脸,当时就划了个口子,流血了。特别清晰的记得,当年我年少的心里没有同情,相反的却有一丝丝的高兴。

我从此知道,这个妒嫉心是与生俱来的,它不是今生形成的。

初见妒嫉

在这么多年的修炼过程中,有时会在大脑中呈现出某些图像,但是很多时候我分不清究竟是真看到了,还是自己胡思乱想的,所以多数时候我不去理会,但看到妒嫉心的那一幕,至今记忆犹新。

我在青年时期,也是中国大陆迫害最严重的时候,正式走入修炼。最初得法的那几年,经常去同修家学法,我深知集体学法的重要性,所以特别珍惜每一次学法机会。

记得有一回去离我家不远处的一个阿姨同修家学法,不大的北屋,中间放了一张床,同修们围着床坐在地上,轮流读法,当时我有一念:我不去观察别人,谁也不看,我就认真读法,静心读法,珍惜学法的机会。

就在我们整点发正念时,我大脑中呈现这样一幕:一个人背对着我,披散着很长、很长的白头发,它的前面有一个铁笼子,铁笼子里关着一个女孩,这个人对着铁笼子里的人恶狠狠的说:“谁叫你长得这么漂亮!”然后这个人猛的一回身,我看到了它的脸,一个青面獠牙的怪兽,这哪是人啊,我吓了一大跳,然后这一幕就消失了。这是妒嫉心在另外空间某个层次的显现,师父让我看到,希望我早日修掉它。

反复魔炼

我生完孩子那几年,是在婆婆家度过的。因为我要上班,就得公公婆婆帮忙带孩子。婆婆很能干,同时非常强势,只要在她眼皮底下,就必须按照她的标准和要求来做事。一旦她看不上,她就会非常生气,反复叨叨是天天必有,大骂一顿也是经常的事。

而我那时根本不会做家务,带孩子更是一窍不通,这其中的摩擦是可想而知了。从端饭碗的姿势,自来水水流的大小,洗衣服是否干净,到孩子哭,孩子生病,孩子穿啥衣服,穿衣服的多少,一切都能够成为矛盾的导火索,防不胜防,弄得我身心俱疲。

其实这个时候就是要去我的执著心,其中妒嫉心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当时有时能悟到,有时悟不到,心中窝火,憋气,不平衡。堆积多了,心中的不平衡,逐渐发展为怨恨,于是我反复去怨恨心。人心,正念;正念,人心,今天这个占上风,明天那个占上风。有时被怨恨心带动的就想和婆婆大吵一顿,但我清醒的知道,一旦正面冲突,不仅自己掉下来,婆婆也很难度了,所以那几年从来没有当面顶撞过婆婆,就是在心里反复魔炼,就这样,魔来魔去的好几年。

二零一九年的春季一天,我回到自己家上网看明慧网文章。文章中说,同修和同修的丈夫都修炼,可是丈夫什么家务也不做,都得她来做,她心里很不平衡。有一天晚上,她做梦,梦中她在爬一个陡峭的山崖,很吃力,而她自己就站在丈夫的肩膀上,丈夫说,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把她送到山顶!

我看到这里,忍不住失声痛哭,我的丈夫和婆婆不也是如此吗?!他们为了我能提高,自身也在魔难中啊,我怎么能用人心对待他们呢。那一刻,我心中的怨恨、不平衡消失的无影无踪,内心充满了慈悲,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天。那几天,我和婆婆走在街上,不认识的常人经常会说:你们是母女俩吧?三件事在那时做的也很顺利,也觉的自己修的不错了,妒嫉心终于魔掉了。

跌倒

就在我觉的自己修的不错的时候,过了几个月,我和办公室中的一个领导发生了矛盾,主要因为那半年我的业绩比她高很多,她心里不平衡,再加上许多误会,那个领导在办公室中大骂了我一顿,并且从上找到下,说我的坏话。矛盾来的突然,我有点措手不及,虽然表面上我不和她一般见识,但是内心波动的很厉害。

其实这个时候就是要去我的争斗心和不平衡的心,但是我很多时候还是被执著心带动了。我带的这个场,慈悲心不够,没能使周围环境向正面方向发展,以致于后来又有一些事情发生。我觉的自己天天被人这么算计,不离开,真的撑不住了,简直活不下去了。最终,我决定离开那个办公室。

就在我决意离开的那天早上,师父点化我要顺其自然,还点化我让我看关于三千大千世界的那段法,但是最终我还是用了人的办法,离开了那里,我知道这一关我没有过去。当时,我并不理解让我看三千大千世界是啥意思,后来才慢慢悟到,我这一关没有过去,对应的可能就是另外空间三千大千世界的损毁……

再去妒嫉

因为这一大关没有过去,本来应该消掉的业力又重新膨胀起来,而且反弹的很厉害,当时一个念头就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下我可解脱了,谁再欺负我可不好使了!我不能再这么忍气吞声了!”争斗心和妒嫉心的膨胀,导致自己整体心性下滑,三件事做的也不如从前;以前发资料心情愉悦而神圣,现在怕心很重,发正念经常倒掌,炼功炼不全,尤其在家庭中更是放松自己,混同于常人,丈夫要说我点啥,我马上就会反驳。

二零二三年下半年,我上明慧网开始费劲,有时十天半个月上不去一次,后来甚至连月上不去了。上明慧网十多年了,从来没有的情况,有时看着白色的屏幕就想哭,恨自己不争气。一天晚上做梦,我在一个竖直的梯子下面往上爬,就是爬不上去,不仅爬不上去,还把梯子拽的有些破损了。这时我旁边出现了一个小女孩,她在梯子上跑上来跑下去,梯子哪块坏了,她还能修理。

醒来后,我悟到,小女孩就是我身边的一位同修,她不仅能自己上网轻松,还能帮助我上网。人家为什么能做的那么好,我为什么就这么差劲呢?

我知道我不能再这样放松下去了,我要奋起直追。我意识到我不能总是盯着丈夫的缺点不放,虽然他也是修炼人,但是修炼就是修自己,为什么我总把眼睛盯在别人身上呢?为什么他说点什么我都会反驳呢?我在家庭当中修自己了吗?当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我决心向内找,不再看其他人的对与错。(在这么多年的修炼中,有过很多次这样的心态,但是好了一段时间,过一段时间又忘了向内找,说明自己的修炼很不扎实。)当我决心修正自己后,上网上去了。

过了一个星期,我打算上网,又上不去了,怎么回事呢?我一边做饭一边开始找自己的问题。哦,中午和丈夫又闹不愉快了,我一时大意,把垃圾水溅到墙上几滴,他很生气,大声斥责我,我又没忍住,回了他几句,他更生气了,把装有垃圾水的垃圾都摔走廊里了,我没理他径自上班去了。

我心里这个窝火啊,这么多年的委屈不平全往出冒,但是我这回还够冷静,我强制自己向内找,他在帮我修炼,他在帮我修炼,我不能再争论表面的对与错了。这一向内找,我发现我对丈夫的情很重。我父母去世的早,就一直想把他当作避风的港湾,希望他能够体贴、宽容自己。我在追求人世间的幸福生活啊,那么我该怎么做?我不能把他当作丈夫,我就把他当作众生的一员。虽然他也修炼,但时间比我短的多,我就把他当作众生。这一念出来,我的心里一下子轻松了。等我做完饭,再看看明慧网,上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上不去网了。那天,我买完菜一边往家走一边想这个事。我突然想到了孙悟空和猪八戒,悟空没有因为八戒好吃懒做拖后腿,就嫌弃他,遇到任何魔难,都是一马当先,从不埋怨他人。而反观自己呢?自己做到了和悟空一样吗?何况丈夫也不是猪八戒!我怎么就不能宽容他呢?!我连自己家人都不能宽容,那我对陌生人又能有多少慈悲心呢?我知道我错了。到家上网,上去了,之后上网一直很稳定。

我终于学会了用正念看问题,而不是用人心来衡量对与错。

深挖

回顾这些年来的修炼历程,妒嫉心在我身上的主要表现有这样几点:一是不平衡心理,别人对我不好,心里不平衡;二是看不上别人,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三是自卑心理,就是看不上自己。前两点很明显会觉察,很多时候,自卑心理不易被觉察到是妒嫉心在作怪。

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几种心理:

第一种,别人对我不好时分两种情况,一个是我今生今世有过对人家不好,别人要是对我也不好了,这我心里能接受,觉的是我对不起人家在先,心里不会不平衡。另一个呢,就是觉的没做什么有损于别人的事,别人却对我不好,这个让我难以接受,心里不平衡。为什么这时不平衡?说白了就是觉的自己不欠他的,他凭什么这么对我?!师父法讲的很明白了,因为我上辈子欠下了,这辈子要偿还,但是我在迷中,看不到上辈子,就不平衡了,看见就相信,看不见就不信,这是什么?这是无神论啊,也就是说,这个妒嫉心的背后是共产邪灵。

第二种,看不上别人。为什么看不上别人?因为他不符合我的标准,我在用我后天形成的观念在衡量周围的人,包括丈夫、孩子、同事等等,这是自私心理。

第三种,这个妒嫉心向外看不上别人,向内看不上自己,一旦自己哪一关没过好,就会蹦出来打击自己:你不行了,你不是那块料,你太次了,就你这样的,修的这么差,你还出去发什么资料,讲什么真相?!如若这时我承认了它是我的思想,我就会变的消沉,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好多次我都被骗了,就觉的自己真的不行。在学法入心状态好时,我就问自己,师父既然选择了你,在这么大的法中修炼,你对自己没信心?你是不相信自己,还是不相信师父?这是信师信法的问题啊,我那狭隘的人心怎么能理解师尊的无量慈悲啊!

实修

这个妒嫉心断断续续的去了二十年了,到现在还是不时反映出来,有时还很重。有些时候它是和其它心,尤其是争斗心交织在一起出现的。我知道它的根就是旧宇宙为私为我的特性,要想去掉它,必须彻底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能够理解别人,宽容别人,遇事为他人着想。

在生活中,自己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要想一想是不是妒嫉心所致,每一次当妒嫉心冒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它不是自己,它是邪灵,是恶魔,是私心,唯有实修才能真正的去掉妒嫉,更好的做好三件事。

个人层次有限,不当之处,请同修指正。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