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中的品与德

更新: 2023年06月14日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二三年六月十三日】现代媒体常喜欢追捧,哪个名人开哪个名牌跑车,谁家的豪宅有多华丽,哪个人的婚礼有多奢华。相反地,中国历史上,不论哪个朝代都提倡节省、俭朴。是因为古代比现代物资缺乏,不得不提倡节俭吗?下面,我们探讨古人对节俭与奢侈的看法,以及俭与奢的后果。

有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

《左传》上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北宋大儒司马光解释说,有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因为节俭的人欲望少,君子欲望少就不会受外在事物所驱使,便可以秉持正直与道德做人做事;一般人欲望少,则能节约开支,使家庭富足,就能谨慎行事、远离罪恶。所以说:节俭是道德的共同基础。相反地,奢侈则欲望多,君子欲望多就会贪慕富贵,导致违背道德、招致祸患;一般人欲望多就会贪心浪费,导致败家丧命。奢侈的人如果在朝当官必定会接受贿赂,在民间谋生必然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

奢侈之家必然败落

《国语》记载,周定王八年,君王派刘康公出使鲁国,向鲁国的大夫分送礼物。刘康公观察到季文子、孟献子俭朴,而叔孙宣子、东门子却很奢侈。

刘康公回国后,周定王询问他,鲁国的大夫中哪个比较贤德?刘康公答说:“季文子、孟献子可以在鲁国长期保有地位;叔孙宣子、东门子可能会败亡,即使家族不败,本人必定无法免于灾祸。”定王问:“为什么?”刘康公回答:“季文子、孟献子节俭,使得家族得到庇护。叔孙宣子、东门子奢侈,奢侈就不会体谅、怜悯贫困的人,贫困的人得不到同情、照顾,犯罪会增加,忧患必然降临,最后会危及自身。况且臣子们奢侈,国家会无法负担,因而走向败亡。”

定王继续问:“那么叔孙宣子与东门子家族还能维持多久呢?”刘康公回答:“东门子的地位不如叔孙宣子,但比叔孙宣子奢侈,所以不可能连续两朝享有俸禄;叔孙宣子的地位不如季文子、孟献子,但比他们奢侈,所以不可能连续三朝享有俸禄。”

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去世,东门子失去靠山,他的政敌将东门子家族驱逐,他们只好逃到齐国。周简王十一年,鲁宣公的继任者鲁成公去世的前二年,叔孙宣子因为做了很多坏事,鲁国大夫们结盟要放逐他,叔孙宣子因而逃奔齐国。真的应验了刘康公的预测,亦即奢侈之家一定会败落,东门子只享有一朝俸禄,叔孙宣子只享有两朝俸禄。

以节俭治国则尊卑有序、骨肉恩亲、争讼停息

《史记》记载,汉平帝时,太皇太后下诏书说:“治理国家的方法,首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使百姓富裕的关键,在于节俭。国家昌盛的时候,君王的德行没有比节俭更重要的。用节俭的美德教化百姓,那么尊卑的次序就会形成,亲人间的恩情会更加深厚,纷争诉讼的根源就会消失。这就是人民富足、不用刑罚就能治理好国家的根本,怎么可以不努力实践呢!大臣之中,能亲自实践节俭、轻视钱财、重视仁义的,就属平津侯公孙弘做得最好。他贵为丞相却只盖布被,每餐只吃一种荤食和粗米饭,所得的薪俸都用来招待贤良与宾客,自己没有多余的钱财,这是内心自我克制,而言行遵守法制的表现。”

亦即,以节俭治国,不论人民或官员都能自我克制,吃穿用度节省,钱财花用不缺,不贪污、不收受贿赂,而且有余裕帮助别人,因此人与人之间关爱和睦,纷争减少,社会安定。

结语

节俭不一定与贫穷和吝啬相关。具有节俭品德的人,不是出于钱财的缺乏,也非出于小气吝啬,而是懂得“节俭是美德”。很多有节俭习惯的人,反而更懂得享受生活、欣赏大自然,珍惜好物美食,也愿意分享,助人为乐,因为任何美德都包含着顺天、为他、不自私的内涵。

节俭的人不执着于放纵享乐,无欲则刚,便可以秉持正道做人做事、修身养德。奢侈的人执着于物欲,容易心生贪念,甚至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钱财,最终招致祸患。

一九八九年之后的中国社会,因中共党魁彻底毁坏中国人的传统道德,教人以奢华、贪腐、淫乱为能事,笑贫不笑娼,导致许多人挖空心思求名逐利,只在意名利与物质享受,陷在物欲、贪念与招致祸患的危险境地难以自拔。所以说,美德不仅是个人修为所需,也是社会和国家的基石。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