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异话:灵柩未到魂先到

更新: 2023年02月19日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二三年二月十八日】我的发小好友出生在与我村相距二百公里的外地城市。他幼年丧母,父亲忙生计无暇照顾孩子,才把他与比他大两岁的姐姐送回村里,让爷爷奶奶抚养照管。这姐弟俩上小学后,我和弟弟成了莫逆之交。他的奶奶很疼爱他们,爱屋及乌,对我们这些小朋友也很喜欢、慈祥。一直到高中毕业他参加工作以前,我们一有时间就聚集在他家玩耍。老奶奶多次给我们讲述过一个当地发生的真实故事:

我们村坐落在滹沱河边,和老县城隔河相望。每逢夏秋雨季,河水汹涌澎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河两岸的交通连接仅凭一座由木桩支撑起的木板桥。河道很宽,木桥每每被大水冲垮,两岸的交通阻断。为此就衍生出“背人渡河”的生意。

我村年轻人从小在河水中玩大,不光识水性,而且也知道不同河段的深浅。木桥一断,年轻人就纷纷去背人渡河。每人次渡资大约在五毛至一块钱之间。

说起收入和物价,有几组数字供您参考。说收入,五十年代的中国,国家元首和十大元帅(1级~3级)的月工资是594至478元。正副排级、科员、办事员(21级~24级)工资是63至45元,偏远地区和农村收入更低。即便到了六十年代,普通职工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元到50元不等,学徒大概在10到20元之间。说物价,以六十年代的四川为例,每斤盐0.15元,酱油0.24元,猪肉0.78元;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120至170元;公园门票8分钱,冰棍4分钱。所以当时每人次渡资五毛至一块钱,这在滹沱河是一项可观的收益。

一天正午时分,过河行人高峰期已过,背渡者们几乎全部都回家用饭休息。只有一个后生,想借此机会做一些独份生意,所以他就留在了河边,等待急于过河的行人。不久,他远远望见一个红衣女子由县城方向飘飘然而至。即到近前,后生认出是本村不几年前随夫去了外地的某某家媳妇、我那发小的母亲,她的婆婆就是给我们讲故事的老奶奶。

相互寒暄后,讲好一元渡资,后生背人过河时,只感觉这女人特别身轻,毫不费力就背过了河。过河后,女人说:“我身上没带钱,等你回村后找我婆婆要吧。”

后生下午回村找到老奶奶家,讨要一元渡资。他如实陈述了背人过河的过程细节,老奶奶却听得一头雾水。话毕,奶奶强忍悲痛,哽咽着说:“后生,这是件怪事。大娘知道你是老实本分的人,不是哄人讹诈的人。你也是信得过大娘的人品的。可是,你所说的过河的我家儿媳妇,她在前几天因为难产已经过世了;按行程计算,估计明天灵车就回来了。一元辛苦钱大娘可以给你,可是明天你就会看到她的灵柩。”

老奶奶一番话惊得背人渡河的后生呆若木鸡,心神不定。第二天,果真我发小的母亲灵柩如期回到河边,十几个后生一起动手把灵柩送回家中。

这件怪异之事在周围村庄里不胫而走、家喻户晓。当时的民众传统观念还相当浓厚,都认为这种现象属于是人的尸体未到、鬼魂先回。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