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修炼人的智慧看待历史人物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师父在《转法轮》中说:“我那天讲这样一句话,我们人类今天所发生的、所发明的、所发现的那些东西足以改变我们今天的教科书。可是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不愿承认它,也没有人系统的去整理这些东西。”

从师父的这段法中,我体会到,自己在修炼的道路上走到今天,所有观念都是人自己走偏、或者被带偏之后的传统观念,即阻碍人认识新宇宙法理的观念。

几年前做了一个梦,梦中就一个景象,十七孔桥。

我们知道事情是没有偶然的。后来到网上一查,十七孔桥在清漪园中,清漪园是乾隆皇帝决定修建的。

以后在修炼、在做三件事的过程中,逐渐的对乾隆皇帝的一生有了和以前不同的认识,可以说这样的认识颠覆了以前的观念——局限性很大的传统观念。对师父说的:“可是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不愿承认它,也没有人系统的去整理这些东西。”(《转法轮》)这句法,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理解。现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乾隆皇帝一生做过很多事,从其中比较突出的几件事中认识到,乾隆皇帝是一位了不起的圣贤明君,而且还有很高的智慧。最近我从他做的那些大事中看到了,他的一生是修炼的一生,他做的那些事是在履行使命。

我们从以下几件事中看看是不是这样。

一七九三年,英国使者访问中国,提出了很多建议,包括开放通商口岸、传教等等,乾隆皇帝一律拒绝。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看守中国的传统文化,看守中国人的道德。

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不能从一个方面来谈,要从多方面谈。而且也不能只看这件事的物质现象,还要看原因和因果。如果能从因素、特性和机制的层面看,得到的答案就符合宇宙的真理了。个人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不具备这个道行。

虽然自己还不具备这个道行,但我看到,当时的英国是完全站在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上考虑的,是为私的,要把自己的文化输出到中国。乾隆皇帝走的是神指引的道路。他的使命和责任非常大:看守人类道德,和天上来的各方代表接缘,给历史的今天留下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四库全书),给人类在返本归真的路上留下参照的实例——“清漪园”、“万佛楼”等。

“清漪园”是乾隆皇帝完全按照他自己的理念修建的一座秀美的皇家园林。整个结构和园里的布局(都是他自己亲自设计的,其中有很深的玄机),是他智慧的展现。

乾隆皇帝十二岁的时候对经、诗的解释,让康熙皇帝非常惊叹、非常惊喜,可见其儒家文化功底之深厚。乾隆二十五岁当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有正确的办法。他不单单是儒家文化功底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乾隆皇帝是诚心信佛,他有一位境界很高的老师,黄教第三世章嘉活佛。

从一个实例中就可以看出乾隆帝对佛的虔诚。乾隆九年,章嘉活佛建议乾隆皇帝把雍和宫改为寺庙。乾隆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在雍和宫里立起了一尊白檀木雕刻的大佛像,大佛像在破四旧时所体现出来的佛法威严和法力,让后来的人再也不敢对大佛像动恶念。

乾隆六年(三十一岁的时候),他就提出要为做“四库全书”征集图书,说明乾隆皇帝当时不但懂礼了,也有大智慧了,只是大臣们的思想境界、观念跟不上,不予理会,这件事一拖就拖了二十年。

乾隆皇帝四十岁的时候为了给母亲祝寿、办庆典,决定修建清漪园。因为他六年前说过不再建园子的话,所以一些固守传统观念的人,就认为乾隆用给母亲祝寿当作修建清漪园的幌子。因为在一些人的概念中把皇家园林看成是皇家的离宫,认为建园林是奢侈、好大喜功。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乾隆皇帝建清漪园,是要为今天的人类得救奠定历史文化,为今天真正的大法弟子留下参照。很多人都说过,“乾隆”意味着天道昌隆嘛。

乾隆帝的母亲也是一位虔诚的信佛之人,她的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这与她诚心信佛敬佛有很大的关系。看一下历史资料,她六十大寿的主要活动是敬佛,她与乾隆皇帝一起带领整个皇族和臣民用最盛大的隆重的仪式敬佛。

这里还要再说一下,乾隆皇帝修建的清漪园不是皇家的离宫,不是供皇帝居住、办公的。修建清漪园表面是尽孝心,其真正的意义是教育后人,做大孝子要学好“仁义礼智信”;还要敬天敬神,因为人是神造的;否则人就会遭难。这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净化心灵的宝地,因为清漪园的主体建筑是大报恩延寿寺,清漪园的重大意义在这里。

关于贪官和珅,是成住坏灭的规律中的相生相克的理造成的,就好像是有个清官孙嘉淦,也得有个贪官和珅。认真的思考思考,没有四库全书,今天还能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呢?

乾隆帝晚年的时候做的那些事人们有非议,是因为人的理是反的,形成的观念用宇宙的真理衡量也是反的,当然就理解不了乾隆皇帝后半生做的那些事。

所以说自己修出来慈悲心,才能看懂历史人物的真实展现。

此文是本人现有层次的认知,如有不对,欢迎批评指正。

【编注:本文代表作者当前修炼状态中的个人认识,谨与同修切磋,“比学比修”。】

[修炼人之间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个人当时修炼状态中的认识,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