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悟病业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二一年一月二十二日】考虑了很长时间,想与同修交流对病业的一点想法。

师父说:“你一提“病”这个字,我就不愿听。”[1]

我就在想:师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悟到大法弟子的修炼,从一开始,师父就给学员们的身体净化到奶白体状态上了。因为大法修炼,一上来,就是在很高层次上修炼。那么,就应该在很高层次上看问题了。也就是说,大法弟子是没有病的,但是会有病的状态在身体上表现出来,是因为人的生命在轮回中造了业,所以是要消业的。但,那不是病。

那么,没有病,为什么要说过病业关呢?一说过病业关,不就把人对病的习惯性思维带入病的状态表现当中了吗?那么不就造成了对病的状态表现而执着它了吗?然后就会为了不要这个状态而表面上努力精進,实质上为的是要尽快改善病在身体的表面状态。而不是在第一时间,第一念想的是:这是心性关,得真正的静下心来向内找一找了,是不是有长期不放的执着?是不是平时没有真正的实修心性造成的?是不是旧势力以大法弟子心性上有漏为借口钻空子加以干扰和迫害?是不是人的想法太多,正念被埋没?从而没能加强正念提高心性成为第一思维!

个人觉的,在大法弟子的头脑中,就应该远远抛弃对病的观念,就不应该有病这个字的概念,不是病就不提病这个字,因为它只是个表现而已,逐渐淡化它在人的大脑思维中的印象,或者说在你的生命里就没有这个字。

往往身体出现状况时,习惯性的思维是:哎呀!我是不是又得了什么病了!我不承认它,我是修大法的,我不会有病。表面上看,好象是正念,其实已经在担心病的状态表现了。因为人对病的认识是,它是难受的代名词。所以对病的观念肯定就是排斥的,因为不想难受嘛!

在身体出现严重的不正确状态后,才会有紧迫感,才会想起来要向内找。然后,找出了很多很多的执着心,然后很努力的多学法,多炼功,表面上很努力精進,为了去掉这些执着心。可是,因为他的心根本就静不下来,他的心里一直在想着他的病的状态在身体上的表现,也就很难在短期内会有明显的身体的状态变化。

因为还有一颗心他却没有察觉到或者没有意识到,就是他的第一思维是为了要让自己身体尽快的有所好转。说白了,他精進的目地不纯了,他不想承受这样的业力的表现。或者在潜在意识中有想舒服的想法。他想让这样的状态快一点过去。他很着急,所以表面上表现的是很精進的。但是,他不能真正的放下他对身体状态的表现,他的精進就是有为的了,是为了祛病,为了身体舒服,所以这样的状态会拖时间很长。

在同修们的竭力帮助下,慢慢的也许会有状态的改变。然后,可能也就又不再想他找出的那很多很多的执着心了。然后,也就又不那么精進了,因为他好受了嘛!可是心性却没有在这一次过关中真正的提高上来,他找出的那许多许多的执着心,也没有在这样的机会中,真正的修去。他只是承受了一点消业的痛苦。那么这关是真的就算过了吗?

具体的事是针对具体的人出现的。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才会出现去这个心的这样的事。因为执着心长期不去,不能时时向内找修心性,真正的提高心性,在法中升华,才放大了这个执着,积攒成了这样的关或难。

有的同修很怕出现病业假相或者怕过病业关。那么修炼的人在修炼的过程中出现的每一关或每一难,又有哪一关,哪一难不是为提高心性而出现的呢?既然都是为提高心性而出现,那不都是好事吗?那为什么还会怕过这样的关呢?其实不就是对病形成的观念而出现的怕在作怪吗?!怕难受嘛!难道修炼的人要拒绝提高心性的机会或因素吗?

有“癌症”状态的同修都好了!为什么好了呢?个人觉的,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他的“病”的状态表现,没有对“病”的执着,没有“病”的概念,没有想要改善“病”的状态的想法。说白了,他就是根本没有想他的“病”。他放下了对“病”的根本执着与观念。那么这个表面状态改变的当然就很快了!

我们修炼就要修心性,提高心性,做好三件事。大法弟子一心想的是要救度众生,那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如果我们满脑子装的都是法,又怎么会有时间去想身体的状态表现呢?如果没有这么纯净的心态,没有很高的悟性,没有在大法法理中的认识上的提高,那个不正确的身体状态,又怎么可能会有好的变化呢?这不就是正念吗!

个人觉的,正念否定并清除旧势力的干扰与迫害很重要;不要陷在“病”的怪圈中,改变对“病”的观念的认识,心无杂念,纯净心态,真正的向内找,挖根找出并放下长期不放的或者没有意识到的执着,在法中添正念,这关肯定是能过得去!如果我们的主意识很强,又能在法上归正自己的思维,又有什么能挡住我们在修炼的路上勇猛精進呢?!

个人觉的思维越简单越好。简单的思维不一定是层次低的表现,对于心性的提高,我想反倒是最有效的。

层次有限,只希望能对同修们有所帮助。不在法上之处,还请同修们慈悲指正。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转法轮》

[修炼人之间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个人当时修炼状态中的认识,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