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悟慈悲与宽容

更新: 2019年01月12日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一九年一月十二日】前几天,在我们学法小组上,我与一位A同修争执起来。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那位A同修提出一件本地需要大家配合的事情,我本身不太赞成这件事情,而且以前B同修咨询过明慧编辑部,编辑部同修也回复不赞成大面积的做,象是在同修中间做调查一样,不利于同修们的安全。现在,A同修等又接着张罗这件事,这使我很反感。

紧接着,A同修又提到去年就是有人在信箱中“搅和”,才没能做完,而且还说那位提反对意见的B同修是因为跟协调人有矛盾,才在整体信箱中发表反对言论,把这件事“搅和”了。

这时,我再也忍不住了,怒气冲冲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指责A同修。我说,并不是反对做这件事,而是不要扩大化,不要象是搞调查一样,就以明慧网已经发表的内容为基础,哪里有不足和遗漏,加以补充完善就好。不能搞的当地全体同修都参与,这样一方面是占用大家时间,干扰了师父给安排的修炼救人时间,一方面也是存在安全问题。

我还说,还有同修说,这是要留给未来的,留给历史的,不写不参与,就把自己落下了。这留给历史、留给未来,那是师父说了算的,是师父的选择,怎么能是我们自己人为的人的思想去想的呢?!而且去年提反对意见的B同修并不是因为跟协调人有矛盾才反对的,B同修当时也跟好几位同修沟通交流过,是站在为整体负责的角度去考虑的,并不是跟协调人有矛盾。

我这样说之后,那位A同修还是坚持他的观点,我们就僵持争论了一会儿,谁也没有说服谁。都是坚持自己,总觉的自己是对的,总想改变别人。争持不下,还愤愤不平,觉的他怎么那么固执。

后来,正好我们读了几篇周刊上的修炼交流文章,读的时候,好象明白了一点儿,心里不那么起伏愤愤不平了。然后又交流起那事,结果又翻起来,争执不下,那还是没有真正明白问题所在。

同修走后,我开始抄《转法轮》书,真的是法能改变一切!越抄书越平静,越清醒。突然冒出刚刚读过的周刊上同修文章中的几个字——“慈悲与宽容”。我一下子明白了,是我的慈悲与宽容不够,没有包容同修。

发十二点正念时,有那么一秒,我感觉到一种洪大的空无,那种慈悲的境界,那种感觉无法用人的语言来形容。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不可能都与我们的想法观念一样,那样也太单调了。而且师父讲:“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法”[1]。他是这样认识的,他是那样认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做的好的方面,都有做的不足地方。我们要有那种熔炼钢铁的慈悲。

同修是一面镜子,看到同修那么坚持自我,反过来看看,我不也在坚持自我吗?怎么还埋怨同修呢!

看到A同修在不了解B同修的情况下,只是通过别人说B是跟协调人有矛盾才反对的,A同修也就那么认为了。这不是误解同修吗?这不是偏听吗?我就对A很反感,心里隐隐约约的认为他是一个偏听固执的人。这事让我碰上也不是偶然的,应该向内找。

我无论什么事情都不往心里去,不记恨,这种性格品行看着是挺好的,但是隐藏的自己的观念:经一事,就知道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而在心里就存了对这个人的不好印象,从而再共事时就会掂量掂量。这种行为在人中是防止自己受到伤害,但是修炼人就不能这样,应该做到什么都不动心,做到慈悲与宽容。同修都在修炼中,都有做的不足的地方,都有做的好的方面。

A同修在救人上做的就很好,给亲朋好友讲真相,到外面给世人讲真相,认真对待学法等等,有很多优秀闪光的地方。每个人执着心不同,执着心大小不同。而且就算现在偏听固执,那也会在法中修出慈悲的,都会把不好的东西去掉的。不能一成不变的看待同修,无论怎样,我都不应该再在心里画杠杠了。师父讲:“对的是他 错的是我 争什么”[2] 。两个人之间闹矛盾,都是认为自己的对,坚持自己,总想改变别人,才发生矛盾,争论不休僵持不下。而在这个过程中,忘记自己是个修炼人,忘记了向内找。

之后的这几天,我虽然也时有守不住心性的时候,但是只要在矛盾中,想起自己是修炼人,想起师父讲的“对的是他 错的是我 争什么”,马上就能够闭嘴,马上心里就平静下来。

师父说:“很多事情看似偶然,都不是偶然的”[3];“因为矛盾产生的时候,会突然间出现,可是却不是偶然存在的,那是为了提高你的心性的。你只要把你当作炼功人,你就能够把它处理好”[1]。

通过跟A同修争执这件事,让我向内找,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领悟到自己在慈悲与宽容方面做得不够。但是为什么慈悲与宽容做得不够呢?这可不是装出来的,这是一步一步修出来的。明慧网上同修的文章也是有提到过,这是由于我们为私的心,只为自己,怎么能修出慈悲与宽容呢?

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在法中归正。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转法轮》
[2] 李洪志师父诗词:《洪吟三》〈谁是谁非〉
[3] 李洪志师父著作:《休斯顿法会讲法》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