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诗话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一一年一月三十一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改年更岁,人们“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晋•周处《风土记》)。因此“守”有“除”与“迎”的双层含义,旧的一年至此夕而除,人们为了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就格外看重这一天,守岁迎新是我国农历新年早就有的一种传统习俗。古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或描述守岁情景,或感慨时序变化,或描绘祝愿祈祷,抒怀言志,各有意境,如年节本身一样绚丽多彩,耐人寻味。

相传除夕源于古时的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主要包括祭拜天地、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古时农历节气非常准,新年到,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更新,草木复苏。除夕习俗,基本按古例而行,主要活动有祭祀天地等敬神礼仪、贴春联、亲朋团聚、吃年夜饭、饮屠苏酒、吃五辛盘、锣鼓、歌舞、燃放爆竹等。到了晋代,除夕夜守岁习俗已很普遍,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南北朝时有不少的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如梁朝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中写道:“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反映了一户书香门第守岁待晓的情景;梁朝诗人庾肩吾在《岁尽应令诗》中写道:“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百叶酒,试奠五辛盘”。

隋唐时期,除夕守岁之风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两首著名的守岁诗,描绘了除夕夜他和群臣一起迎新年,辞旧岁的情景。一首是《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描写出冬春发生交替之时,余雪将化尽,新年的梅花早早的吐出新芽的情景;一首是《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年终岁寒,冬雪消融,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宫中,阶下的梅花吐蕊盛开,清香扑鼻。这些诗既再现了唐时守岁之风,也表现了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励精图治,在召示群臣之际,见到的全是欣欣向荣之意,体现出天朝一统的大唐气象。

唐代诗人董思恭在《守岁》诗中写道:“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描写出除夕之夜红烛高照,人们满怀欣喜迎新年的场景;诗人杜甫在《杜位宅守岁》诗中对守岁场景也描绘的非常细致生动:“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唐代神童诗人史青五岁作《除夕》写道:“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着后园梅”,诗中道出了星移斗转,寒尽春回的情景,而诗中的“催”字,透露了作者自觉时间紧迫,同时也勉励世人:岁月催人,时不我待,必须从年头就珍惜时间。

唐代守岁诗中也有一些思亲怀乡之作。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在除夕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此时心已飞往遥远的故乡。如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崔涂在《除夜有怀》中写道:“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戴叔伦在《除夜宿石头驿》中写道:“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些诗歌都道出了远方游子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到了宋代,沿袭唐守岁之风更盛。《东京梦华录•除夕》中记载:“是夜,禁中(宫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苏轼《守岁》诗中“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将除夕夜孩子们欢聚守岁的形态刻画的淋漓尽致,他还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可夸”,这短短二十字,字字敲的响,句句有力量,明确地告诫人们:时间虽然宝贵,但是过了今年还有明年,最可怕的是虚度年华,一事无成。因此,即使是在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也应该努力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宋代胡浩写的“须知今岁今宵尽,似顿觉明年明日催”,也抒发了诗人对时光如流、岁月不居的人生感悟。

宋代诗人陆游在《除雪夜》中写道:“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描写出诗人在飘雪的除夕夜,守岁到四更天,准备的喝过能辟邪的屠苏酒还没喝,又拿起毛笔灯下写春联的情景。

明代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碨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明代诗人叶颙在《己酉新正》中写道:“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稚,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描绘了冬尽春来,春满山河,梅柳吐绿,松竹婆娑,醉饮屠苏酒,欢快无穷。

明代文征明擅长诗画,在他二十五岁那年的除夕,挥毫赋诗,一方面感叹:“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另一方面又记下了自己的志趣:“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除夕》),可以看出,诗人自勉要珍惜光阴,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除夕守夜:“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清代诗人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写道:“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形象地描述了除夕夜人们一夜不眠守岁的场面;诗人赵翼在《除夕》诗中写道:“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描写出诗人八十五岁时老当益壮的心情;诗人黄景仁在《癸巳除夕偶成》中写道:“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全诗动中取静,含蓄深沉地道出人们欢声笑语过除夕,自己却“悄立市桥”看星星的情景和心境。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除夕守岁,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文化,演绎着人们对天地神明的敬奉和感恩;对春天来临的喜悦;渴望祥瑞降临;反思自己所为,没做好的要在来年做好,唤醒人们的正见,回归人纯真、善良的本性。火树银花,笙箫鼓乐,古代诗人们则以其生花妙笔描绘出在这除旧迎新之际,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盼。传说中的诸神在这一天会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来的诸事。因此,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供品敬拜诸神,并烧纸钱以便提供诸神返回天庭的旅费。腊月二十四日送灶以后,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厚,家庭主妇开始在住家四周张贴写着吉祥话的“春联”。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