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找是法宝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零九年八月十三日】我是一九九七年六月走上修炼之路,因为刚学法炼功十多天,全身的病就好了,在这神奇的功法吸引下,同时抱着感谢师尊给我治好了病(是人心)的想法,学法炼功很认真,从不间断。

迫害开始时,在那种阵势好象人都要窒息了一样的环境,我没动心,没有怀疑,没有动摇,一直做着大法弟子该做的事情,因为刚一开始就打下了努力学法炼功、对自己要求比较严的基础,自我觉的比较精進。

带着这种人心经常看到我周围的同修这个不精進、那个有执着,看到同修三件事不用心,我就心急,有时心里还生气,觉得别人不争气,这么好的功法不好好修,表现出了急躁、埋怨、指责,有时争论起来,愤愤不平,给同修不止一次指出来,不但不接受,而且反唇相讥,回击我的话很不受听,无形中产生了隔阂,导致我不愿和此同修见面,产生厌烦心理。有时看到哪段讲法就觉得是针对他说的,他应该仔细的看了,他应该向内找了。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不足,切磋时,经常把自己如何坚持学法炼功等讲给对方,理由是我们是整体谁也别落下,意在互相帮助,去引导别人这样修才能提高。

时间一长,不自觉的把自己摆在学员之上,以一种比别人精進的姿态,比别人高,为了改变别人把自己的观点认识强加给别人,用指导别人的口气来说同修,不但没起效果,还是那样,四个正点发正念都保证不了,学法炼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时,我的急躁情绪越来越大,说话语气很明显表现出来瞧不起,不祥和,更是没了善。

我平时也向内找,只单纯的误认为就是因为自己的不善造成的结果,直到前几天,因小事和老伴小争了几句,老伴的一句话“你没修,白修了”使我震动不小,这分明是师尊借他的嘴在点悟我,我决定放下心来,从新审视自己,原来是这样,看到的别人的执着原来在我身上都存在。

显示心,觉得比别人强,师尊给自己的三件事尽量去做好,有意无意的说话在显示自己,证实自己;争强好胜心,无论做什么都想做好,超过别人;虚荣心、求名心、急躁心;妒嫉心、不平衡心,看到同修的条件好,日子过的比较滋润,家庭环境好,在家说一不二的,家人都围着他转,住房也宽敞,工资也高,没有生活上的负担,打心里羡慕。啊,原来是这些心在作怪,尤其是妒嫉心、显示心,师尊都是单讲的,修了十一年没照师尊的话去做,没修去这些心,反而执着同修的执着,带着这些心干着邪恶高兴的事,和同修产生隔阂,造成间隔,还自认为我是真修的、精進的,自认为我是坚信师尊坚信大法的,如果不是师尊点悟发展下去就是白修了。

从中我悟到,我们学法炼功做三件事的基点不是为了个人提高圆满,而是在法中向内找,我们是同修、同是师尊的弟子,只是修炼路不同,为什么眼睛老是盯着别人的不足,指责、抱怨、瞧不起。师尊讲:“每个修炼人针对别人的态度也是自己修炼的表现,所以每个人在这些方面也应该明白。”(《二零零七年纽约法会讲法》)其实看到他人的不足,也不是偶然的,师父利用我们双方没修去的人心,给我们安排了提高的机会,在修炼的路上,随时会有修炼的关、难,师尊讲:“说是所剩无几,那还是相当的大,你还是过不去,那怎么办呢?就把它分成无数的若干份,摆在你修炼的各个层次之中,利用它来提高你的心性,转化你的业力,长你的功。”(《转法轮》

该去你哪一个心,该提高哪一个层次,那是有序安排的,不是杂乱无序的,该你提高了,那就要有考验,有考试,就要有方方面面的或同修的或常人之间的诸多魔炼人心的关难的出现。就看你的心怎么动,怎么去悟,怎么去对待,怎么去按照大法的要求去做。正念正行至关重要,提高一个层次,那真是脱胎换骨啊!

我们如果站在为法负责为同修负责,为自己负责,为众生负责,就会善意的不带有人心的指出来,同修肯定会接受的,同时也会通过我们双方的执着找到我们各自的不足,共同修去人心。

大法弟子就是应该互相扶持,互相关心,互相理解,相互提醒,相互包容,宽容大度(写到此我觉的我好象一下進入了这个状态,心胸顿觉好开阔),符合法的标准,为了一个目标做好三件事,才是我们要达到的心愿和目标,我理解这就是互相圆容,整体提高(此时我又理解了向内找是法宝的又一层法理),双方心态纯净了三件事做起来就安全、顺利,救度众生就多,学法炼功心就静,不杂乱。同时破除了旧势力安排的间隔,形成一个圆容不破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整体,除恶整体力量就强大,邪恶消除越多,邪党解体就快,世人明真相的越多越快。

师尊用心良苦,一个提高的机会都不给弟子落下,让我们在各种修炼环境中让弟子悟到、做到,修去人心,去掉人的观念,破除人的壳,同化宇宙的特性,净化身体,提高境界,达到纯金,最后圆满带弟子回家(此时我已经泪流满面了)。

谢谢师尊给弟子这一次机会使我又明白了一层法理,下一步用我悟到的去面对实际情况去实修了。

不足之处请同修慈悲指正。

[修炼人之间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个人当时修炼状态中的认识,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