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化】坚守道义 矢志不渝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零七年八月二十七日】曾参,字子舆,世称“曾子”,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存高远。后从师孔子,在修身和躬行礼仪上颇有建树,并积极推行德政主张,是道义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曾参曾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认真复习了?”一次,孔子在学生们面前夸赞颜回在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道德。曾参说:“从前我听说过您讲的三句话,我还没有做到。老师见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忘了他一百个过错,这是您的善良和宽容;老师见别人有了善行就好象自己有了一样,这是您不与人争;老师听到善事必定亲自去做,然后引导人们去做,这是您善于操劳。这三句话我还没有做到,所以我知道自己不如颜回。”

曾参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陇亩,晚间刻苦学习到深夜,锲而不舍。他没有任什么官职,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了曾参的品行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食邑”是只拿俸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固辞不受。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的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对使者诚恳的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与人者并不骄傲,但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

曾参二十七岁时,孔子病故,他与子夏、子张、子游、有若等弟子们沉痛守丧三年。在满三年时,共同行了大礼,失声痛哭而归。此时,子夏、子张、子游三个人提出:有若的长相酷似老师,想把有若当作孔子,以对老师的诚意和礼节来侍奉有若,表示尊师的敬意。曾参听后,非常生气,立即起来反对,严正陈词:“这可不行,老师的盛德好象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象秋天的阳光照耀过,还象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相貌相似的人怎么能比的了呢?”曾参一番言语,众人听后不禁叹服不已,深为曾参对老师的真诚和对礼仪的一丝不苟所感动。

孔子之后,曾参勇敢的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曾参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维护正义而直到永久,不是很遥远吗?”他还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是君子才能做到的啊!”

曾参从鲁国来到齐国、楚国等地到处宣传德政,国君都热情接待他,让他做了高官,不久曾参便发现,他的施惠于民的建议往往不被采纳,自己的抱负难以实现,于是他便辞官不做。有人劝说曾参,有了高官厚禄,你还求什么。曾参说:“我以仁为己任,并不求名利。我宁愿教学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不辞辛苦的周游列国,传播道德至上、仁政爱民的主张,还编著了《大学》、《孝经》等经典著作。无论身处任何环境都始终坚守道义,他义无反顾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人。

当今,指导人做人以“真、善、忍”为道德理念的宇宙大法洪传世间,这是人们应该万分珍惜的机缘。人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的约束和底线,人心就会无善念。世界需要“真、善、忍”,维护宇宙真理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