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化】忠言直谏 虚心纳谏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零七年六月七日】魏征以能够犯颜直谏而闻名,唐太宗以虚心纳谏而著称,他将总是给自己提意见,屡犯龙颜的臣子视为难得的贤良之才,对其分外爱之敬之,这明君贤臣为后世奠定了如何为君为臣之道。下面是从史书中摘录的有关唐太宗和魏征的几个小故事,相信大唐天子的那份谦逊和宽广,及魏征为国为民的那份正直贤良,会使当今的我们在学习如何待人处事,及如何对待他人的意见、指责等方面受益颇丰。

魏征原先是李建成身边的人,太宗即位后,因为其耿直而器重他,拜授其为谏议大夫,在唐朝时谏官甚至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在一次谈论中,唐太宗问魏征:“做君主的怎样做就贤明,怎样做就昏暗?”魏征说:“君主之所以贤明,在于兼听;所以昏暗,是因为偏信。尧、舜氏开四方之门,广开耳目,审察民情,虽然有共工、鮌这一类人,但不能蒙蔽他,奸佞小人的恭维话和奸计,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深居宫中,偏信赵高,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的话,侯景打到了京城门下都不知道;隋炀旁偏信虞世基,贼人遍及天下也不知道,所以说,君主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那么奸臣就无从蒙蔽,而下情就能够上达了。

郑仁基的亲生女儿美貌多才,长孙皇后聘为充华,册封书已准备好,有人说郑氏已许配他人了,魏征劝谏说:“陛下身处台榭之中,就想着百姓要有房屋住;享用美味佳肴,就想着百姓要有饱饭吃;环顾后宫嫔妃,就想着百姓要有妻室。如今郑氏已订立婚约,陛下却要聘娶她,这哪是为人父母的做法!”太宗痛感内疚,立即下诏停止册封。

太宗有一次临幸九成宫,宫人住在围川宫下,等仆射李靖和侍中王珪来到后,官吏将宫人安排住到了别的地方,让李靖和王珪住在这里,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气,魏征进谏说那地方本来就是李靖接见官吏的地方,而那些宫人只是供奉打扫的人而已,并不需要地方来接见下属。太宗醒悟了,停止不再追究这件事。

魏征每当进谏而太宗不听从时,太宗再说话魏征就不马上应答了,太宗问这是为什么?魏征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才进谏,如果皇上不听从我就随便答应,害怕就要去做不可行的事了。”太宗说:“只要答应一声,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可以吗?”魏征说:“从前舜帝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后又有背后的话。’如果当面顺从说可行,刚离开又议论起来,这就是背后的话,不是后稷、禼所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太宗大笑说:“人家说魏征举动疏慢,我倒觉的他姿态优美!”魏征连连拜谢说:“陛下引导臣说话,所以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议,臣又怎敢屡次批逆鳞啊!”

魏征进授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后,因为身体多病,想辞谢官职,太宗说:“您难道看不到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可贵之处吗?经过精心冶炼锻打成为器具,人们视之为宝。朕正自比作金子,要以你作为好工匠来加工,你虽然患病,还不衰老,怎能就如此告退呢?”魏征恳求多次,都被太宗推却了。

文德皇后下葬后,皇帝在宫苑中建造了一座高阁,用来瞭望昭陵,太宗带领魏征一起登上高阁,魏征仔细看了看说:“臣视力模糊,看不见。”太宗指给他看,魏征说:“这是昭陵吗?”太宗说:“对。”魏征说:“臣以为陛下是在望献陵,如果是昭陵,臣本来就看见了。”魏征所说的献陵是太宗的父皇李渊的陵寝。太宗听后哭泣,令人拆毁了高阁。

太宗驾幸洛阳,路上住在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所谴责,魏征说:“隋朝只管责备人家不进献饮食,或者责备人家供奉的不精美,这样无限制的苛求,终至于亡国。因而上天命陛下来取代隋朝,正应当谨慎恐惧自行约束,怎能叫人们后悔供奉不够奢侈呢?如果认为供给已经很足了,如今不只是足了;如果认为供给不足,那么即使万倍于此能有足吗?”太宗惊讶的说:“要不是有你,我就听不到这种话了。”

有一天,太宗从容的问:“近来政治怎么样?”魏征见国泰民安已久,皇帝求治之心不如从前,便回答说:“陛下在贞观初年,引导臣下进谏。三年以后,听见劝谏就高兴而且听从。最近一两年,勉强接受劝谏,但心中总是愤愤不平。”太宗吃惊的问:“你有什么依据?”魏征说:“陛下刚即位不久,讨论元律师的死罪,孙伏伽进谏认为依照法律不应当处死,陛下赐给了他兰陵公主的庄园,价值百万。有人说赏赐太重,陛下回答说:‘朕即位以来,还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臣下进谏。后来柳雄胡编说他在隋朝任官的资历,有关部门核实,弹劾他在伪造,将判处死刑,戴胄上奏认为柳雄论罪应当是流放,坚持上奏四五次然后才被宽免。皇上对戴胄说:‘只要是如此守法,就不怕滥施刑罚了。’这是高兴的听从劝谏。最近皇甫德参上书说:‘修建洛阳宫,会使百姓疲劳;收取地租,会使百姓赋税加重;民间崇尚高发髻,是受宫中的影响。”陛下发怒道:‘这人要使国家不役使一人,不征收一点租税,宫人没有发髻,这才合他的心意。’臣上奏说:‘臣下上书,言辞不激切不能引起君王的注意,激切就近乎讥讪诽谤的话。’这时,陛下虽然听从了臣的意见,给皇甫德参赏赐了帛,并停罢了上述诸事,但心里到底不平。这就是不乐意纳谏。”太宗醒悟说:“不是你的话,没人能对我说这些话。人苦于自己不能察觉自身的过失啊!”

有一天宴请群臣,太宗说:“贞观以前,跟从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草创国家,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我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而已。即使古代名臣,又用什么能超越他们!”并且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了二人。

太宗还曾经向群臣问魏征和诸葛亮谁更贤德?有人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比不上他。太宗说:“魏征施行仁义来辅佐朕,想使朕成为尧、舜之君,即使诸葛亮也无法与之抗衡。”

进谏的奏疏为了防止泄漏,用封条封好后再上呈皇帝,这称为封事。当时上封事进谏的人很多,有的人上书不切合事实,太宗厌烦他们,想加以责备降职,魏征说:“古人设立谤木,就是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封事,就是谤木的遗风!陛下要想知道得失,就应该放任他们畅所欲言。如果说的对,对朝廷大有好处,如果说的不对,也无损于朝廷。”太宗很高兴,将这些人都慰劳后送回去了。

贞观十三年,阿史那结社率反叛,云阳地方的石头自己燃烧,而且长期不下雨,魏征写了一篇很长的奏疏,上书劝谏太宗不要仗恃功高业大,自负圣哲英明,滋长骄傲放纵的欲望,要像贞观初年那样修德治国,虚心纳谏,并指出这些严重的天灾,就是上天在警示于人。太宗看了上书后说:“我现在知道过失了,愿意改正,做到善始善终。如果违背的话,还有什么脸面和你相见呀!我正把奏疏让人写在屏障上,希望能够早晚看见它,还抄录了一份交给史官,使万世知道君臣之义。”还赐给了魏征黄金十斤,马二匹。

太宗认为忠诚正直而且地位尊贵的人莫过于魏征了,于是拜授其为太子太师,派他去辅导教育皇太子。魏征病重时,家中没有正寝,太宗命令停止盖自己用的小殿,将木材给魏征建正寝,并赐给素褥布被,以顺从魏征的喜好。还亲自去魏征家中探望他,同他说了一天话才离开,不久又同太子一起前去探望,扶着魏征伤心流泪,询问有什么需要的。魏征去世后,太宗亲临哭吊,下诏百官前去吊丧,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陪葬昭陵,并且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并书写。

后来临朝时,太宗叹息说:“以铜作为镜子,可以正衣冠;以古作为镜子,可以知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明得失。朕曾经保有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去世了,一面镜子失去了。我近日派人到他家中,得到了一份奏书,只是半篇草稿,其中可以看清楚的地方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则国家安宁,任用恶人则国家混乱。公卿之间,感情上有爱有憎,厌恶的只看到他的缺点,偏爱的只看到他的优点。爱憎之间,应该仔细小心。如果爱他而知道他的缺点,恨他而知道他的优点,摒弃邪恶之人不动摇,任用贤良人才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盛了。’大概就是这些。我思考一下,恐怕免不了会犯这样的错误,公卿侍臣可以把这写在笏板上,知道了就必须进谏。”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