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化】以德服人心悦诚服(图)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二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


诸葛亮画像

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总领孟获领大兵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

到了南蛮之地,诸葛亮用智谋,在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让蜀军故意败退下来。孟获仗其人多,领兵追了过去,很快就中了蜀军的埋伏。南兵被打的四处逃散,孟获本人也被活捉。

孟获被押到大营,心里想,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没想到进了大营,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劝说他归降。但孟获不服气,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是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不勉强他,陪着他一起骑马在大营外兜了一圈,看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问孟获:“你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孟获傲慢的说:“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虚实,所以败了。今天承蒙你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我看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诸葛亮爽朗的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你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打吧。”

孟获被释放以后,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二次又被活捉。诸葛亮劝他,见孟获还是不服,又放了他。

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就这么轻易的放走敌人。诸葛亮却自有道理:“要想蜀汉南部边境得到长治久安,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众将佩服。

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的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仍是不甘心,诸葛亮便第三次放虎归山。

孟获回到大营,立即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诸葛亮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计谋,第四次被擒。诸葛亮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

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

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诸葛亮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参战,使汉兵败下阵来。回营后,诸葛亮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野兽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溃了。这次孟获被俘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诸葛亮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

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诸葛亮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破了乌戈国藤甲军。孟获第七次被擒,跪于帐下。诸葛亮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又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吩咐而去。

孟获与兄弟妻子及各部首领在别帐饮酒。忽一人入帐对孟获说:“丞相面羞,不想与您相见。特令我来放您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您现在可以速去。”

孟获流着眼泪说:“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啊。我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于是带领众人,都匍匐跪在帐下,肉袒谢罪说:“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诸葛亮说:“公今服乎?”孟获哭着感谢说:“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诸葛亮就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各部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而去。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

将士们对诸葛亮说:“我们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为什么不派官吏来,反倒仍旧让这些头领管呢?”

诸葛亮说:“我们派官吏来,就要留下士兵,不仅浪费人力、军粮,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彼此互不信任。让各部落自己管理,汉人和各部落相安无事,岂不更好?”大家信服。

诸葛亮犒军已毕,班师回蜀。孟获率引大小洞主酋长及诸部落,罗拜相送,直送到永昌。诸葛亮嘱其要勤政抚民,勿失农务,让其回去,孟获等涕泣拜别。诸葛亮沿途又传给当地百姓农作物种子和灌溉工具等,蛮方百姓感恩不尽,乃为其立生祠,四时享祭,皆呼之为慈父。各送丹漆药材、耕牛战马,以资军用。

数年后,诸葛亮已死,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三国,把蜀主刘禅掳到洛阳。孟获感诸葛亮恩德,仍然每年立夏日带了亲兵护卫前往洛阳看望刘禅并要晋武帝善待刘禅和蜀民,晋武帝也很受感动。

诸葛亮以超人的智慧和忍耐力对孟获七擒七纵,最终使其心悦诚服。由此可见,古往今来的大智慧者都是以德服人。未曾做事,先要做人。为官也一样,首先要立德,治国安民要有一身正气,奉公尽职应无半点私心,这样才能民心所向,天下太平。以暴力作恶者虽能逞凶一时,但是却不能长存于世间,终为世人所唾弃,注定被历史所淘汰。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