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走向神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师父好!各位同修好!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从人走向神。

每当我们看到大波士顿地区的学员越来越少,所有紧迫的项目人手不够时,当我们听说有老学员放弃修炼时,当我们在讲真相中,碰到一些从表面上看完全没道理的新障碍时,我们很容易觉的疲倦、彷徨和沮丧。我曾经在不同成度上有过这种感觉,可能有些人也曾经有过。

我想,这都是修炼过程的一部份;我们经历的这种低潮,是因为我们还有人的一面要修去。当然,我们的修炼方式是在常人社会中修炼。正因为我们生活在常人社会中,我们才有提高心性的环境,同时我们能够履行救度众生的使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修炼就是从人走向神。所以,我们同时有人的思想和神的思想。

师父在《二零零五年旧金山讲法》中说:“在人心的考验当中,对于一个修炼的人来讲,在人和神两种概念的认识中、互相的碰撞中,就会出现这个状态。人的思想占了上风,那他就会走向人;神的思想与人的正念占了上风,他就会走向神。”

在同一篇经文中,师父还说:“现在正在走向圆满最后的阶段,……”我的理解是:到现在这个时期,我们神的思想就应该占上风了。我们应该能够区分人的思想和神的思想,而不应该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上还糊涂不清。作为人,就有人的思想;作为神,就有神的思想。这话听起来很简单,可是有时候,却非常难以分辨。如何区分这两种思想?如何知道自己的思想是人的思想还是神的思想?当然没有一言以蔽之的简单答案,也没有什么模范做榜样。有时候,我的思想非常常人化,一下子就可以辨别出来。有时,我的思想介于两者之间,甚至带了一点神念。可是更多的时候,仅仅从表面上,我很难判断我的思想是人念还是神念。

然而,我所有人的思想,甚至是那些看起来不错的人的思想,其实都是为私的。如果我的想法让我的良心感到不安,即使只是一点点的不安,当我静下来找自己时,我总能发现我的私心。也许是因为我害怕做一件我觉的难做的事情,也许是我其实是想要显示或夸耀自己,也许是有人挑战我自以为是的观点,也许是我不愿意放下我对某个人形成的观念。有时我发现自己在白日做梦。所有这些精神活动都源于私心,这正是人心的标志。

我最近的一次经历也许可以说明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几个月前,电视台新闻组组织了一次临时的法会。只有不到两个星期的筹备,有二十多篇法会交流稿,整个会场充满了纯正的能量。当我倾听学员的发言,看着周围熟悉的面孔时,我在想,这些同修是从多么远的地方来,新闻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如此迅速的成长。我的想法集中在一些表面上的、技术性的事情上,比如我们在新闻报道和剪接技术上的進步。我陷入这种想法中,甚至为自己是这么出色的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有点沾沾自喜。

晚饭过后,我们分成了英文新闻小组和中文新闻小组,在两个相邻的房间里讨论以后我们要做的项目。在我们英文新闻小组的讨论中,一个编辑谈到我们英文新闻小组的最重要的角色是让西方的民众注意到电视台,所以我们应该把我们的闪光灯对准电视台的同仁们,也就是说,让他们更容易做好向中国人报道真相的工作。我受到很大的震动。她的话是那么清晰有力,充满了慈悲,没有一丝私心。这一切跟我思考了一天的思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我感到很羞愧。但是,我也很高兴看到我的人心如此快暴露出来。

人心肯定是有它自私的根的。在我的身上,我还注意到用人的观念思考有一个特殊的标记。当我过关的时候,如果我没有正念,也没有从无私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我感到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的意思是说,我过多的考虑难的本身,很少去想我正在面对的情况。当我直接看待难,并且看到我应该补的漏时,那就没有时间考虑我自己。我就会立刻做应该做的事。对我来说,这是溶于法中的一部份。如果我们害怕、犹豫,希望师父把那一难去掉,或没有用正念去对待,我想我们就失去了一次在神路上向前迈進一步的机会。我体悟到修慈悲心,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丰富的园地,可以更多的像神一样思考问题,少一些人心。

在我们与其他学员合作项目的时候,关键不就在于形成一个无私的整体吗?我们应该能为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我”。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尽管我知道我已经有所進步,师父在《美国首都法会讲法》中,对我们修炼中的一些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对那些现象,我经常忽视了。师父说:“那么不断有修好那部份就不断的隔开,不断的有修好的部份就不断的隔开,而没修好的这部份一直不断的在修,一直修到最后什么都不剩,全都修成,这就是你们要走的修炼的路。”

我的理解是:因为修好的神的一面,立即被间隔开了,由巨大的空间和时间把其隔开了。在人的这一层上,我们看不到我们有什么改变;但是,我们不必要气馁,因为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那将是多么美好的。我们一起在走向圆满。我希望同修们可以慈悲指正我的缺点。

谢谢师父,谢谢大家。

(二零零六年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法会发言稿)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