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零五年九月十八日】通过耳濡目染,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习惯,思想观念深植于心,习惯成自然,最后自然就会体现在行为上。所以孔子要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论语》)

李洪志先生曾经在《溶于法中》一文中这样说道:“人就像一个容器,装進去什么就是什么。人通过眼睛、耳朵看到听到的都是文艺作品中的暴力、色情、勾心斗角和现实社会中的利益争斗,拜金观念以至其它魔性的表现等等,装進的都是这些东西,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坏人,不管他表现得怎样,人的行为是思想所支配的,一脑子这种东西的人能干出什么事来呢?”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梁国当时的太傅贾谊针对如何对太子进行道德礼义的教育一事,曾经向汉文帝上疏,他在疏文中说:(译文)

“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按照礼义对待他,有关官员衣冠整齐庄重肃穆,到南郊举行礼仪,沿途经过宫门就下车,经过宗庙就恭敬地小步快走,所以,太子从婴儿时起,就已经接受了道德礼义的教育。

到太子儿童时期,略通人事,三公、三少等官员用孝、仁、礼、义去教育他,驱逐奸邪小人,不让太子见到罪恶的行为,这时,天子从天下臣民中审慎地选择为人正直、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博学多识而又通晓治国之术的人拱卫、辅佐太子,使他们与太子相处,一起活动。

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事,所听到的都是正言,所实行的都是正道,前后左右都是正人。一直与正人相处,他的思想言行不可能不正,就好象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方言一样;经常与不正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不正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地的人不能不说楚地方言一样。

孔子说:“从小养成就如同天性,习惯就如同自然。”学习礼义与开发智力同步进行,一起增长,所以无论如何切磋都无愧于心;接受教化与思想见解一起形成,所以道德礼义观念就如同天生本性一样。

夏、商、周三代所以能长期维持统治,其原因就在于有教育、辅佐太子的这套制度。到秦朝局面全变了,秦始皇派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学习断案判刑,胡亥所学到的,不是斩首、割人鼻子,就是灭人家的三族。胡亥头天当了皇帝,第二天就用箭射人,把出于忠心进谏的人说成诽谤朝政,把为国家深谋远虑的人说成妖言惑众,把杀人看作割草一样随便。难道这仅仅是因为胡亥天性凶恶吗?是由于赵高诱导胡亥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

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粤人,刚出生时的哭声一样,吃奶的欲望和嗜好也没有什么不同;等长大之后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各操自己的语言,虽经多重翻译都无法相互交谈,有的人宁可死也不愿到那里生活。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完全是教育和习惯所形成的。所以我才说为太子选择左右亲随、及早进行教育是最为紧迫的事。”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善恶对一个人道德礼义的好坏影响很大,亲善则善,近恶则恶。如果我们接触的都是正人贤士,耳染目睹的都是健康美好的影视作品、书籍音乐,自然会受到良好的熏陶,向美好的方面发展。如果接触的都是奸邪小人,灌输的都是色情暴力的东西,人就会向这些方面发展,或者就将以此开始沉沦了。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