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正在给大陆书面法会写稿的同修交流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2005年10月20日】编注:此文中讲的正行经历很好,但因作者只讲了做了什么事,而没写在这个过程前前后后自己如何在法中修炼提高的部份,也就是文章中缺少法会所需的“修炼心得”内容,所以只能作为一般文章发表。当然这样的故事也是非常好的,也是我们整体证实大法所需要的;只是具体到法会,还是希望正在写法会稿件的同修充分注意到法会的“特殊”需要和作用。法会交流主要还不是讲我们做了多少,而是要总结出我们修了多少,是我们过去这段时间修炼的一个阶段性回顾。或许我们大法弟子真的在做每件事当中都能在修炼方面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才是让师父最欣慰的吧。

比如说,我们经常碰到一些海内外同修,做了一些(甚至很多)事,但一直掺着热情和人的观念、在强调做事的心态在做,所以一旦遇到矛盾和魔难,也往往顺从常人的观念和习惯看问题,很难从法理和自身修炼的超常境界认识矛盾、从而化解矛盾;有时候甚至自己基点错了、做法错了也认识不到;别人给指出问题了,自己还接受不了,做不到向内找,以至于造成损失。(这些话不是针对本文的作者同修,而是提出过去一段修炼中大家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大家都能在修炼上更加精進,我们做三件事过程中的干扰会更少、修炼自己和救度世人效果会更好,能更好的实现师父、我们大法弟子自己和众生的夙愿。这也是我们交流修炼心得的主要目地所在。

所以希望大家在写自己做了什么的时候,重视写出自己修炼心性的过程和心得。师父要求大法弟子“比学比修”,我们写法会稿件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学法中不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修炼提高升华境界的过程,发表出来的“修炼心得交流”稿件,也重在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其实大法弟子每做一件讲真象救度世人的事、证实大法的事的时候,如果你修在其中了,必然都在修炼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就象以下这篇文章,如果在写稿中重点写出修炼提高的这部份过程,写的就是“修炼体会”文章,而不是“正行故事”、“真象与人心”小故事了。

时间很紧,这里只是讲出这个意思。法会稿件不在长短,实实在在的写出自己在学法中、做三事中如何不断看到自己的不足、如何不断提高心性、升华境界,就很容易成为好的修炼体会(法会)稿件。更具体的每个人怎么写才更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请大家不拘一格,抓紧时间为法会写出更多的交流修炼心得的稿件。

(全体大陆大法弟子修炼体会书面交流大会筹备组,2005年10月19日)

* * * * * * * * *

放下常人心 救度有缘人

作者:哈尔滨大法弟子


师父您好!同修好!

几年来,在修炼的路上,我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只要是师父说的,我就要全力去做,特别是“九评”问世后,师父让我们劝世人三退,我开始感到有一定的难度,真不知道从何说起。以前跟世人讲真象,跟亲人讲,或是给远方的亲人用书信的方式讲,可是劝三退就必须是面对面,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所有这些人都得从新再做一遍,怎么办?师父说:“大法弟子已经成为众生得救的仅有的唯一希望”(《正念》)。不能让众生对我失望,况且他们已经在一定成度上明白了真象。

记得在外甥女结婚前一天,我就发正念,请师父加持,让所有的有缘人都来,我要救他们,清除所有障碍及共产邪灵的一切因素。最先来的几个人,我和姐姐(大法弟子)一边发正念,一边讲真象,很快他们就同意三退了。

到了晚上,我心里跟师父说:“师父啊,明天人来那么多,时间又仓促,我怎么讲的过来呀!请师父帮忙,让他们一个一个来。”我发了这一念。第二天一早,开门先進来两个小学生。我给她讲“南亚海啸”及“红眼狮子”的故事,不一会两个孩子退了队,他们出去又找来了好几个孩子,回来跟我说:“阿姨阿姨他们也想听故事,他们还没退呢!”于是我又跟他们讲,这时外甥女说:“这些孩子是哪来的,我怎么不认识?”我笑着说:“这是师父安排的,让他们来听真象的。”

孩子们走后,又是三三俩俩的大人陆续的来到我们身边。我和姐姐分头跟他们讲三退,真感到控制世人的邪恶少了,人们很容易接受三退,更感到师父就在身边,安排着一切。我们信心更足,整个空间场都充满了祥和、慈悲的能量。人们随之都被善化,就连马上当新娘子的外甥女也跟着投入到讲真象的行列中,和客人、同学、朋友讲起大法的美好和她平时从我们这听到的修炼中的神奇故事。大家都听的特别认真,我们帮她发正念,很快大家都接受了真象,为自己选择了美好的未来。

整个过程中,我们的心态都特别稳,没有身份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大人孩子的区别。既然师父安排他们来听真象,就一定能得救,放下所有的障碍与人的观念,做起来真是得心应手。正法進程到了最后,对我们的心性要求就更高了。但我坚信,我不会让师尊失望,我会在做好三件事中更加纯净自己,勇猛精進,迎接法正人间与师父相见那美好的时刻!

[修炼人之间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个人当时修炼状态中的认识,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