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功能和人体科学(下)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2002年5月29日】或许有人还会说,即使特异功能并非魔术,即使承认目前对这些现象无法解释并不足以否定这些事实,然而许多现象堆砌在一起能说是一门学科吗?确实,许多现象用理论贯穿起来才能称得上一门学科。在这意义上不妨认为人体科学虽已诞生,可是还没有成熟。不过应该看到经过不下十年的锲而不舍的工作,已经在眼花缭乱的现象中发现了一些规律。例如在特异功能认字实验中发现了认字过程中前额出现一个“屏幕”,所要认的字出现在“屏幕”上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屏幕”效应不限于认字,在思维传感、特异致动、特异书写等等特异功能实现过程中都有这种“屏幕”效应(本期第7页)。现在对于思维传感中的“屏幕”效应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通过“屏幕”传送的信息除了文字以外还包括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屏幕”上的形象是静态的,不过由于不同时间中“屏幕”上出现的同一物体的方位不同,由此可以令接受信息的人得知物体是在慢慢地转动(王伯扬等)。目前对于不太长的字句来说,信息传送的距离达到一千公里以上(以上海到北京),在近距离的实验中可以传送长达41个字的信息。目前还不能说什么是信息传送的距离和信息量的极限。实验结果还说明思维传感通过“屏幕”效应,所以视觉信息可以传送而听觉信息和味觉信息等则不能传送(王伯扬等)。以上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对于某些特异功能的认识已经在肯定现象的基础上有所前进。这前进是缓慢的,原因是1、所研究的是特异的生理功能而不是一般的生理功能,因而也缺乏规范化的研究手段;2、这是一门没有被公认的学科,在研究和教学单位中一般是排不上队,挂不了号,它既没有被正式列为一个学科,也没有正式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对象;3、研究成果难以得到肯定,虽然现在已经有一本《中国人体科学》杂志可以发表研究成果,但是在目前这一学科还没有取得公认以前这些研究队伍后继乏人,研究队伍往往是业余的或者以退休人员为主体。

  困难是大的。但是一方面对于特异功能的规律的认识在逐步加深,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在从事理论的探讨并提出了假设。没有理由怀疑总有一天会在特异功能的原理方面有所阐明,甚至建立起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到这一天人们对一个婴儿能要求什么呢?如果希望它早日长大成人,只有今天好生抚养。

  那么人体科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呢?目前国内从事于特异功能研究的人多数原来是学物理学的。这或许是因为许多特异功能现象都无法纳入现在的物理学框架,并令他们迷惑不解;空间障碍似乎不再存在;物体已经不在了,而它的信息却似乎可以残留,等等等等。几乎没有一个发现不冲击着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因此某些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中的新的突破可能将出现在特异功能研究中。然而这些现象都是在人的参与下出现的。不少科学家早已指出生命科学中最后被攻克的堡垒将是人脑的奥秘。既然特异功能是在人脑参与下出现的现象,那么对于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必将有利于对人脑的了解。如此说来,生命科学中的新的突破可能也将出现在人体科学研究中。人们历来重视边缘科学,特异功能研究理应将会导致边缘科学的出现。试想许多无法从现有的物理学理论去理解的现象如特异致动等都在特异功能人的“思维”干预下产生。这难道不是以引导人们从边缘学科角度去思考吗?

  人体科学是一门难以取得承认的学科,又是一门十分艰难的学科,而且更是一门容易受到干扰的学科。特异功能的训练在形式上十分简单,主要是默念。以非眼认字来说,通过默念,前额会出现“屏幕”,要求认识的字就出现在“屏幕”上。此外,特异功能和内气功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是内省的结果。气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针灸一样有可贵的实践经验。可是在悠久的岁月中气功发展成为无数流派,难免良莠不齐,这些情况可能也会对于人体科学研究带来某些副作用。即使并非出于不良的动机,一些带有神秘化、宗教化倾向的刊物也可能对人体科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凡此种种都会使一些严肃的科学家产生怀疑,产生反感,产生戒心,或者望而却步。但是如果它确是一门值得为此献身的学科,那么就不应该因噎废食。

  特异功能研究除了它的学科意义以外还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思维传感用作一种秘密通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更为重要的是目前还无法预见它的应用前景。基础研究以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一般的、现有知识框架中的基础研究尚且对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用。不能相信如此深入到人和宇宙的本质的研究会对于人类生活不产生任何深刻的影响。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