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1999年8月30日】《转法轮》在“炼功为什么不长功”一节还指出:“在我们思想界历来就存在着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问题,老在议论、争论这个问题。其实我告诉大家,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

《转法轮(卷二)》中明确指出:“宇宙最根本上就是能量构成的”。这就启示我们要从宇宙的能量本质出发,去认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现代医学发现人脑的思维是一种电磁波,表现为脑电波。美国生理学家厄兰格和加塞因为发现脑神经细胞的电特性而获得1944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他们认为,人脑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能量存在形式,表现在我们这个空间就是一种电磁波。可见,精神在我们这个空间是一种能量场,现代物理学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场构成的,爱因斯坦对宇宙中无形场学说是肯定的。他认为场才是遍及宇宙的基本物理存在,而粒子只是场在局部地区的凝结和在我们这时空的物质外壳,是无形场的一种能量的聚合体。既然场是基本的物理实际存在,场也是物质,那么精神也是物质。精神和物质最后都归于物质存在,都归结于、统一于能量这个宇宙的本质,也就是说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

精神物质一性论为我们认识自然界、认识宇宙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自牛顿时代以来,人们把自然界分为无生命的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两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传统宇宙观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许多无生命的物质组成的集合,所有物质都是由更小的、分散的、不具备记忆、意识和目的性的无生命的东西构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是纯粹的机械关系,好象机械的各个零件一样。一切事物的运动完全是由目前所发现的物理化学规律所控制的,被严格限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之内。可事实果真如此吗?自然界真的存在这种鸿沟吗?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周围神奇的自然界。

1966年美国测谎仪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 (Cleve Backster) 把测谎仪的两个电极连接到一株牛舌兰的叶子上,在他往牛舌兰的根部浇水后,他奇怪地发现测谎仪电流计的波形记录仪的记录笔画出了类似人在高兴时的感情冲动的曲线。当他心想用火烧一下牛舌兰的叶子是什么反应,还没等他行动,记录笔瞬间画出了类似人在恐惧时的曲线。后来巴克斯特和他的同事们对25种不同的植物,包括莴苣、葱、橘子、香蕉等,进行了类似试验,所得的结果相同[1]。过去我们一向认为植物没有意识,它们怎么会有思维、有感情呢?

巴克斯特还对人体的体细胞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的体细胞不仅会随人的感情变化做出反应,而且在离开主体之后仍然会有反应。在一次实验中,他在圣地亚哥从同事Brian O"Leary身上取了一些白细胞,然后让O"Leary从圣地亚哥飞到亚利桑那州的费尼克斯,O"Leary把所有惹他生气的事都记下来了,还记下了每件事发生的时间。事实表明,尽管体细胞和主体有距离,但仍保持着呼应。来自费尼克斯的信号很强,距离并没有影响体细胞对主体的情况做出反应。用铅或其他材料阻挡那个信号,但根本挡不住。个体细胞是怎么知道人体整体的信息的呢[2]?

生活在森林地表的一种黏菌表现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能力。这种生物是一种变形虫,不怎么会移动,非常小,通过细胞分裂几个小时繁殖一次。当它们找到食物以后,大约50万个这样的单细胞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象蛞蝓(俗称鼻涕虫)一样的有机体。细胞各自承担起不同的肌肉和器官的工作。这个由个体分工合作的“混合物体”就爬出去觅食了。它(它们)可以几个星期保持这个状态,找到合适的地点后,这个虫就象蘑菇一样一端落地,喷出孢子来,发育成小变形虫[3]。这些细胞是怎么知道要结合在一起去寻找食物的呢?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的呢?

此外,根据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尔德市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做的铍原子辐射实验表明,人脑的活动会对亚原子微粒等量子系统的运动产生直接影响[4]。非生命体怎么能与生命体的思想进行沟通呢?

在量子水平上或亚原子范围内,粒子的特性是难以预测的。举个最著名的例子,假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个小时。半衰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样品中一半的原子会衰变,另一半不会。但是如果考虑单个原子呢?那么在一个小时当中,它衰变的可能性是50%。那么它到底是衰变还是不衰变呢?但不管怎样,粒子是否衰变是确定的,粒子是如何确定是否衰变的呢?

丹尼尔·科什兰和他的同事们提供了细胞具有“记忆”和“决策”的萌芽状态的凭证[5]。更进一步,有理由相信DNA和RNA 大分子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主动的有机体,可以主动地改变其组成部分。比如,人体内每一个细胞中的DNA分子,除了包含遗传信息外,还知道自己该长成人体什么部位的、具备什么功能的细胞。那么单个DNA分子是如何知道自己在人体中的位置的呢?

经典生物遗传学破译了生命遗传信息的密码。遗传信息是以基本粒子为单位组成的非周期性晶体,遗传颗粒类似于莫尔斯电码中的符号“─”、“·”等,DNA分子的不同排列顺序表达不同的信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指出,原子和分子的微观世界里存在着“波动”,即微观粒子的行为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根据M. 德尔勃留克模型,基因是极小的,按理说也应该存在着“波动”,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极小的基因在数百年乃至更长时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波动”,并能准确无误地复制,从而传给子孙[6]。基因是如何选择微观粒子的行为,使之能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的呢?

传统观点对“生命”的定义是: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体系存在方式[7]。过去,人们认为病毒是最小的生命体;病毒本身包含多种蛋白质和核酸。然而,科学家在植物中又发现了更小的病原体 ----- 类病毒。这些类病毒就是单一的核酸分子,不含蛋白质,却能自主复制并导致疾病。近来,人们又发现了Prion 蛋白, 这种单一的带病变构象的蛋白质可以链式反应的方式迅速导致其对应的正常构象的蛋白也转变为异常构象来复制自身,从而在脑细胞内大量聚集,使大脑呈海绵状,导致众所周知的疯牛病等脑病变。这些发现说明了单一的核酸或蛋白质分子就可以是活的病原体,类病原体、Prion蛋白不是蛋白质、核酸的复合体系,因此这已经打破了人们常规的对生命体的定义。

几何中的圆周率p 在描述亚原子粒子、光和其他物理量的方程中又出现了,而这些物理量与圆并无明显关系。科学家们还发现如果自然界中的常数,那些不变的数,比如,引力强度、电子带电量、质子的质量,这些数如果稍有不同,原子就不会聚在一起,恒星也不会燃烧,生命也就根本不会出现了[8]。另外,如果按照传统科学的观点,自然界的演化应该有多种演化方向的。可是科学家们却发现自然界似乎总是以一种最优的方式、途径演化。

又如人体的精妙结构常常令生物学家赞叹不已,自然界各种生物虽丰富多采、各不相同,但在结构、功能上却都能与自然界配合得天衣无缝。从种子和豆荚的奇妙设计上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些情况。果实和种子设计成非常诱人的样子,这样鸟和其他动物就会去吃,既而将种子带到各处。蓟和蒲公英给种子做好降落伞,让它飞到空中。槭树的种子是旋转的,象直升飞机。还有能够漂浮的,如椰子。也有其他的,如紫藤,用惊人的力量把种子弹出去。兰科植物中,有一种兰花叫杓兰。不仅花的形状特别,而且让昆虫传粉的方式也非常绝妙。杓兰把蜜蜂困在花中,等受粉之后才从一个特殊的出口把它放走。还有一种兰花,模仿雌性昆虫的形态,同时它还散发出一种难以抵御的气味,吸引雄性昆虫前来交配,实际上是来给它传粉。时间算得非常准,开花期正好是雄性昆虫孵化出来之后。

在热物理学中有一种马拉高尼效应[9](Marangoni Effect)当一种液体的液膜当受外界扰动(如温度、浓度)而使液膜局部变薄时,它会在表面张力梯度的作用下形成马拉高尼流,使液体沿最佳路线流回薄液面,进行“修复”。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在发育着的青蛙胚胎的早期切下其肢体的雏形,使其细胞排列次序改变,然后随意把它放回原处,一条正常的青蛙腿还会发育出来。即位于某一位置的细胞并非注定要成为某一部分,任何细胞都可以依据其整体环境而成为相应器官的一部分。胚胎的各组成部分的形成似乎是由它们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刻的空间关系所决定的[5]。类似的,冬天把柳树的树枝枝叉全部锯掉,只剩下根部,到春天时,原来的根部细胞未必注定只能成为根部细胞,它们会分化,生长成柳树的各部分,如树干、树冠、枝叶等。又如全息照相(Holography)利用光的干涉、衍射原理,将光的振幅、相位以光的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其再现,从而形成逼真的立体图像。全息照片的每一小部分都记录着物体所有点的信息,所以每一个小片中都能显示出整体画面[10]。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整体的信息包含于部分之中。

自然界为何如此玄妙?根据物质精神一性论,我们认为精神与物质是统一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精神层面的存在。精神也是一种物质。物质、精神最后都归结于宇宙的本质──能量。万事万物都是宇宙这个生命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变化的背后存在着生命推动力,都是宇宙智慧的物化表现。宇宙中的一切演化规律、精妙构造都是宇宙的智慧、精神特性在我们这个空间的体现。

【1】 Cleve Backster, Evidence of a Primary Perception in Plant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vol. 10, no. 4, Winter 1968, P. 329-348
【2】 Robert Stone, The Secret Life of Your Cells, Schiffer Publishing, Ltd.1997, ISBN: 0914918966
【3】 Peter Tompkins, Christopher Bird, Secret Life of Plants, Harper & Row, New York, 1972, ISBN: 0060143266
【4】 克利斯·马顿 等著,田力男译,《水晶头骨之谜,揭示人类的秘密 ------ 过去·现在·将来》,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10 北京
【5】 【美】大卫·格里芬 编,马季芳译,《后现代主义 ------ 科学魅力的再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8
【6】 【日】本村资生,《从遗传学看人类的未来》,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
【7】 李庆臻 主编,《简明自然辩证法词典》,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1
【8】 科学发现了上帝,Science finds God,《新闻周刊(国际新闻专刊)》,Newsweek, (The International News Magazine),美国版1998年7月20日,亚洲版1998年 7月27日
【9】 Van P. Carey, Liquid-vapor phase-change phenomen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rmophysics of Vaporization and Condensation Processes in Heat TransferEquipmen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Hemisphere Pub. Corp., Washington, D. C.: 1992
【10】 朱德忠,《热物理激光测试技术》,北京:科技出版社,1990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